正文 第34章 醫藥衛生(6)(1 / 3)

握手禮

握手禮源於中世紀的騎士們。那時經常爆發戰爭,騎士們都身穿盔甲,除兩隻眼睛外,全身都包裹在鐵甲裏,隨時準備衝鋒陷陣。如果表示友好,互相走近時就脫去右手的甲胄,伸出右手,表示沒有武器,互相握手言好。後來,這種表示友好的方式流傳到民間,就逐漸演變成了握手禮。當今行握手禮也都是不戴手套,朋友或互不相識的人初識、再見時,先脫去手套,才能施握手禮,以顯示對對方尊重。

另一種說法,握手禮源於刀耕火種的原始時代。那時候,人們在狩獵或戰爭中,手上都拿著石塊或棍棒等防衛武器,倘若途中遇到陌生人,如大家彼此沒有惡意,就放下手中的武器,並伸出手掌,讓對方撫摸手心,表示手中沒有武器,後來,這種表示友好的方式就演變成今天的握手禮。’

碰杯禮

人們喜歡在喝酒之前先碰一下杯,這個習俗現在遍及全世界。它的來曆究竟是怎樣的呢?

一種說法是古希臘人創造的。傳說古希臘人注意到這樣一種情況,當人在喝時,人的很多器官都可以分享到喝酒的樂趣:鼻子可以嗅到酒的香氣,眼睛可以觀察酒的顏色,舌頭更可以辨別酒的味道,唯有耳朵被排除在這一享受之外。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聰明的希臘人終於想出一個辦法:在喝酒之前,互相碰一下杯子,杯子發出清脆響聲立即傳到耳朵中,這樣,耳朵也和其他器官一樣得到愉悅和享受了。

另一種說法碰杯起源於古羅馬。

古羅馬崇尚武力,常常開展“角力”競技。競技前選手們往往飲酒,以示相互勉勵之意。因為酒是事先準備好的,為了避免有心術不正的人給對方喝的酒中暗放毒藥,人們便想出一個防範的辦法。在角力前,雙方將各自的酒向對方的杯中傾注一點。這以後就逐漸發展成現在的碰杯的禮儀了。

鳴放禮炮

鳴放禮炮起源於英國。據說400多年前英國海軍使用火炮,當戰艦進入友好國家的港口之前,或在公海上與友好國家的艦船相遇時,為了表示並無敵意,便須把船上大炮內的炮彈統統放掉,對方的海岸炮艦船也做出同樣的舉動表示回報。這種做法以後就逐漸發展成為互致敬意的一種禮儀。由於當時最大的戰艦裝有大炮21門,所以嗚炮21響就成了一種對客人的最高禮遇。

鳴放次數與戰艦級別(裝炮門數)相一致。21響為最高,以下次數為19、17、15、13響。據說當時認為雙數不吉利,所以,艦炮都是單數,當然現在也有嗚雙數的。

21響全都鳴放作為國家元首的禮遇,以鳴放禮炮作為國際禮節,我國是從1961年6月正式開始采用的,當時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第二次來我國訪問。多年來,我國停止鳴放禮炮。自1984年3月起,我國政府決定,為外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舉行歡迎儀式恢複鳴放禮炮。

剪彩儀式

電影、電視屏幕上剪彩儀式是司空見慣的場景,這種儀式起源於西歐國家。這些國家新船下水時,都要舉行慶典。但是前往觀禮的人很多,為避免發生意外,船體與觀禮者之間事先用布繩隔開,在一切都準備就緒之後,才用剪刀剪斷布繩,讓觀禮者仔細參觀。

這種原本的防範措施後來就逐漸演變為剪彩儀式。

下半旗誌哀

所謂下半旗,指的是先將國旗升至杆頂,然後又降到與杆頂距為旗杆的L/3處。

相傳,這一禮節源自英國,至今已300多年的曆史。1612年,有艘英國船“哈茲伊斯”號在探尋一條海上航道時,船長不幸被北美洲海岸的愛斯基摩人所害。在返航時這艘船就以降旗的方式向死者致哀。久而久之,以下半旗表示哀悼成了一種國際慣例,一直沿用至今。

贈送金鑰匙

贈送金鑰匙是歐洲一些國家對外賓表示尊敬和歡迎的禮節。那麼到底為什麼要贈金鑰匙?

原來,古代的歐洲,各國都有許多宮殿和城堡,這些宮、城的大門與平民住宅的房門一樣,都必須用鑰匙啟鎖,久而久之,在人們的觀念中,鑰匙不僅是個工具,而且成為一種開啟或通過某個禁區的權力的象征。這種榮譽的象征,至今仍在一些國家保留著。如掌管英王加冕典禮的大臣的官徽就是一把鑰匙,主管英王室婚喪禮賓事務的英國正副官務大臣,也佩帶著金鑰匙。

於是,產生了這樣一種禮節,往往由某城市的最高掌權者,將該城的鑰匙贈送給外國貴賓,以此表示對他的尊敬和歡迎,象征著雙方的高度信任和融洽和諧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