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醫藥衛生(6)(2 / 3)

聖誕卡

世界上第一張聖誕卡誕生於140多年前的英國。當時英國的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館長亨利·科爾在聖誕節前夕,忽然回憶起家鄉的風俗習慣,在聖誕節前都要走親訪友,互相表達節日的問候。可是,時間已經來不及了,怎麼辦?“有了!”他忽然靈機一動,“為何不以一紙卡片,畫上一幅全家團聚,共享歡樂的畫,然後寄到親朋家中以表示自己的心意呢!”於是,世界上第一張聖誕卡在亨利·科爾的手中誕生了。

當時,有誌於推動藝術普及的亨利,發現了其中蘊藏的巨大商機。於是他與朋友合作,迅速印製出1000張聖誕卡,那時還沒有彩色印刷,他便精心逐張彩繪,然後出售,每張售價一先令。

世界上第一批聖誕卡的畫麵是一家人歡快舉杯向收卡人祝賀節日的場麵,下方印有“祝您聖誕快樂,新年愉快”的字句。到了19世紀80年代,在聖誕節和新年前夕,互贈聖誕卡和賀年卡在歐洲蔚為流行。

20世紀以來,贈送聖誕卡、賀年卡已經遍及世界各國。

二、習俗

分紅喜蛋

在我國的江南一帶,如果遇上辦喜事的人家在分紅喜蛋,不論你是他的親朋好友,還是不過是一個陌生的過路人,你都可以走上前,向新娘子討紅喜蛋吃。

辦喜事的人家必定會高興地把喜蛋送給你,可謂來者不拒。據說,這個討紅喜蛋的習俗還是從劉備那兒開始的呢。

相傳三國時周瑜想用通過美女胭脂計拿劉備當人質,逼迫他交還荊州。這一計策早已被諸葛亮識破,於是,劉備去東吳時帶了大量染紅的雞蛋。一到東吳,不論宮廷內外大小官吏和將士,逢人便分,無一遺漏,並宣稱這是皇室禮儀,十分隆重。於是分到紅喜蛋的人都感到十分榮幸,沒有分到紅喜蛋的人甚至到劉備的住處去討。對此,劉備是來者不拒,讓手下的人派分,遇到頭麵人物他還親自動手分,因此大造了招親的輿論。東吳本來沒有這種風俗習慣,都覺得很新鮮,便逐漸流傳開來,使家家戶戶都知道東吳公主即將與劉備成親了。結果假戲真做,劉備娶得嬌妻,而周瑜卻落得“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場。

從此江南人結婚便又添了一個風俗,暗含著無論有多少困難,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良好祝願。現在,很多人家把分喜蛋改為撒喜糖了,但在習慣上,仍然稱其為分紅喜蛋。

鬧洞房

鬧洞房這種風俗大約在漢代就已經產生了。《全後漢文》記了這樣一人故事:汝南的張妙去杜士家,正趕上杜家娶親,酒宴後鬧洞房。可能是杜士不順從張妙的擺布,張便把杜捆了,係住雙腳倒懸於梁上,不慎致杜士死掉。這個故事說明,在漢代民間鬧洞房已很普遍,隻不過習俗粗陋得很。現在,鬧洞房已拋棄了以前野蠻、淫邪的內容,而成為鄰裏親朋向新婚夫婦表示祝賀的一種形式了。

還有一種說法,鬧洞房的倡導者是北宋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說他登基之初,經常到民間微服私訪,體察民情。一日在京都城郊出訪時,看到一戶人家為兒娶親時,因家境貧寒雇不起吹打班子。於是就假扮吹打班頭,召來軍師苗先生及禦樂班為民助興賀喜。到了晚問,他忽然想到今日乃五鬼之日,婚喪嫁娶皆為不利,唯恐這家小戶人家遭到不測,就借口與苗先生弈棋,留了下來,並趁新郎新娘向父母問安之時,移棋於花燭之下。時值三更,果見一惡鬼翻落院中。

趙匡胤抄起一把笤帚追至門外,將惡鬼打倒在地,眾人一看,原來是個戴假麵具的強盜,平時專門盜竊新婚之家的喜財。趙匡胤回宮後,親筆禦書榜文,昭示天下:凡百姓嫁娶之期,務必享用鼓樂之儀,花燭之夜務邀親朋厚友,喧鬧通宵,以防不測。於是,民間鬧洞房之習俗開始流傳開來。

高蹺

高蹺,是我國一項傳統的遊藝活動。在原始社會,人們為方便采摘樹上野果,便在腿上綁兩根木棍增加身高,這是蹺技的最原始形式。

據《列子·記符》記載:春秋時宋國有個叫蘭子的人,善蹺技;戰國時,喜玩蹺技的藝人,遊走於各國之間。

看來,這個時期高蹺已發展成一項雜技藝術。宋代的高蹺技藝又有新的發展。根據《武林舊事》記載,兩宋時期的踏蹺(即高蹺)技藝高超,動作驚險,引人人勝。後來,高蹺又發展為一種民間舞蹈,稱高蹺秧歌。高蹺秧歌在緊鑼密鼓中配演小戲,即高蹺戲,在春節和元宵節演出,很受人們歡迎。

秧歌

秧歌是流行於我國各地的民間舞蹈。源遠流長,宋代稱之為村田樂。清人吳錫麒《新年雜詠抄》載:“秧歌,南宋燈宵之村田樂也。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漁婦,裝態貨郎,雜遝燈術,以博觀者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