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體生理學的角度看,傍晚鍛煉更有益健康。生理學家研究發現,無論是對體力的發揮,還是身體的適應能力和敏感性,均以下午或黃昏時分為佳。例如人的味覺、視覺、聽覺等在此時最為敏感,全身肌肉、關節的協調能力最強,尤其是心率與血壓都比較平穩,更適合參加體育鍛煉。而在早上,不僅感官不敏感,運動協調能力較差,心率與血壓的波動也比傍晚大得多,這對健康會構成威脅。因此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的人是不宜晨練的。而且,人在晨練之後,身體的免疫功能將有所下降。據調查,許多晨練的遊泳運動員出現免疫功能下降。經測試,他們體內的一些激素水平明顯升高,這些激素對人的免疫功能有抑製作用。測試後還發現,唾液的流動速度明顯減慢,幫助人們抵禦感染的能力也就大大減弱了。
架高雙腿
對於坐辦公室的人來說,鍛煉的機會非常少。這樣很容易招來肥胖症、高血壓、甚至心髒病。如果在下班後躺在床上休息一會,架高雙腿,使下肢的血液回流順暢,減輕下肢的靜脈內壓,使一天都未得到鍛煉的腿部得到一定程度的放鬆,對靜脈瓣膜無疑可以起到保護作用。這能從根本上預防下肢靜脈倒流性疾病的發生。另外,把雙腿架高還可以改善組織供養。研究表明人體在站立時,倒流向下半身的血液起碼有2000毫升以上.其中腿部的血流增加約600毫升。經常抬高雙腿可以加速這些血液向心髒回流,再通過肺循環,在肺泡內實現氧交換,變成氧含量豐富的動脈血,流向全身的組織和器官,這樣組織內的氧含量就可大大地提高。
鍛煉前幾小時進食最佳
我們在鍛煉時,身體主要燃料的來源是碳水化合物,適當地多攝入一些蛋白質、脂肪或纖維成分,可以降低體內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速率,使燃料更持續長久,保持能量源源不斷地提供給身體。
那麼,究竟在鍛煉前多久進食才是最合理的呢?營養學家認為,在鍛煉前1—2小時內適量進餐是最科學的,這樣可以從攝人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中獲取627.8—1046焦的熱量,最能夠滿足身體對熱量的需求。
建議大家吃一些鬆軟、可口、溫熱的食物,如熱豆漿、熱牛奶、粥、燕麥片等,而且最好分成小份吃:如半個蘋果、一勺花生醬、再加半杯果汁,或者吃一兩碟可口的小菜,如素炒胡蘿卜絲、白菜絲等,量不必大,但要吃得營養均衡、舒服,而且對你準備進行的鍛煉也很有幫助。
晨練後不宜再睡
有的人在早晨鍛煉身體後,回到家裏會再繼續睡上一覺,這樣做不僅會影響晨練效果,還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不利的影響。
容易導致感冒
通過晨練後,我們機體內會產生很多熱量,並伴有出汗的現象,此時如果重新鑽入被窩,因被窩的溫度低,容易受涼感冒。
對心髒病不利
在晨練時,人的呼吸加快,心跳也會加速,心肺功能因此得到了加強,這樣有利於緩解冠心病、高血壓及肺氣腫、肺心病等疾病的發生。但如果晨練後立即再補睡一覺,對肺功能的恢複會帶來損害。
出現四肢無力
在晨練過程中,我們的肌肉會因晨練而產生代謝產物,如乳酸等,如果此時你繼續回到被窩睡覺,這些代謝產物就不易被消除,會使人感到精神恍惚,四肢鬆弛無力,周身不爽。而且晨練後,心跳加速,大腦處於興奮狀態,無法立即進入夢鄉。
人在晨練時,其肌肉骨骼都得到了活動和鍛煉,全身各器官功能的代謝也由緩慢而逐漸加快,神經係統的興奮性增強,因而此時四肢靈活,思維活躍,這時你可以按照常規坐下來吃點早點,聽聽廣播、澆澆花、看看報,使你一天充滿精力。
分段睡眠
人的睡眠是有節律的,在睡眠進行過程中,深睡眠和淺睡眠是交替反複進行的,直到清醒。睡眠的前半段多為深睡眠,後半段多為淺睡眠。人在長時間睡眠的情況下,深睡眠不會增加,隻是淺睡眠的時間延長了。很快能進入深睡眠的人,即使淺睡眠的時間相對少一些,也不會影響到精神狀態;相反,如果隻是延長了淺睡眠時間,睡眠質量並未改善,起來後依然會有疲勞和倦怠的感覺。
既然開始的睡眠比較深沉,那麼。
睡眠分為中午一次,晚上一次。在歐美的一些國家,還有一些人習慣一天睡三次覺:午飯後小憩一會兒,晚飯後打個盹兒,然後夜裏再進行正常睡眠。當工作感覺特別疲倦時,抽空打個盹兒,精力很快就會得到恢複,即使晚上少睡兩個小時也不感覺困。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睡眠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為睡眠可以為大腦補充能量。另外,我們在進行思維、感覺、反應等的過程中,將腦細胞中存儲的大量關鍵能量消耗掉了,而補充的主要方式,就是通過酣暢的熟睡。
研究證明,我們並不能以睡眠時間的長短來區分睡眠的質量。少眠和多眠因人而異,而且並非是固定不變的,我們大可不必斤斤計較自己睡了多長時間。每天保持有規律的作息時問,才是維係健康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