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醫藥衛生(3)(2 / 3)

臨床上正式應用血壓計,迄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曆史。

約在18世紀初,英國人哈爾斯用一根長達9英尺的玻璃管,以銅管連接,插人馬腿動脈內,血液在垂直的玻璃管內上升到8英尺3英寸的高度,據此測到了馬的血壓。以後,法國人普塞利為了便於觀察血液在玻璃管內的高度,提出在測量血壓的玻璃管內先裝入水銀。

1896年,意大利人裏瓦·羅克西發明設計了不損血管的血壓測定計,使血壓計的測量水平大大提高一步。

用這種血壓計測量血壓時,將橡皮囊臂帶圍繞手臂,捏壓橡皮球,通過觀察玻璃管內水銀柱跳動的高度,以推測血壓數值。

1905年,俄國人尼古拉·科洛特科夫進一步改進了血壓測定法,使它除了血壓計外,還需用聽診器放置於橡皮囊臂帶之後動脈處,根據聽診時所聽到的第一個脈搏聲以及其後脈搏聲音的突然減弱,分別將其定為動脈收縮壓與舒張壓。這種測定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注射器

據醫學史書記載,注射器的最初形態是灌腸器。我國漢代醫學家張仲景在他的《傷寒論》(約寫於公元219年)“陽明全篇”中寫道:“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在此書的“豬膽汁方”一文中又記載道:“大豬膽一枚,瀉汁和陳醋少許,以灌穀道(肛門)內,如一食頃,當大便,出宿食惡物甚效。”如何“灌穀道”呢?他寫道:“以小竹管內入穀道中。”這種小竹管就是灌腸器——注射器的雛形。

到了15世紀,歐洲進入文藝複興時期,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醫學家們為了進一步深入研究人體組織,開始進行屍體解剖。為解決屍體防腐問題,意大利著名解剖學家歐斯達秋士等先後將防腐劑通過“注射器”注入屍體的血管裏。

至1851年,法國醫生普拉威次製成一個金屬注射器。在同一時代裏,愛爾蘭醫生德林也曾經使用自己製造的金屬注射器給病人注射鎮痛劑。

1896年,德國科學家路爾製成第一個玻璃注射器後,它被廣泛地應用到臨床上。

聽診器

很早以前,醫生是將耳朵直接貼在病人的胸部來診斷病情的。有一次,法國名醫雷納去給一個貴婦人看病,病人的身份不允許雷納用耳朵直接去聽她的胸部。這可如何是好?他根據聲音可以通過圓筒傳播的原理,隨手取了幾張厚紙卷成圓筒,用線紮牢,一端放在病人胸部,一端用耳朵細聽,果然他聽到了清晰的心跳聲。

這就是“聽診器”的雛形。

隨後,他又多次對聽診器作了改進,用木筒代替紙筒,並給它裝上金屬振動片。在長期的實踐中,後人又用傳音效果更好的膠管代替木筒,並由單筒改為雙筒,就逐漸發展成為今天醫生使用的聽診器了。

R符號的由來

“R”是醫生處方箋上十分常見的符號,其含義為“請取給”。

據傳,發明和最早在處方中使用這個符號的人,是距今約1700年前古羅馬名醫蓋侖。他曆任幾代羅馬國王的禦醫,並且是個博學多才的文學家和哲學家。他模仿古埃及神話中招福驅禍的“醫神”豪拉斯的眼睛,別出心裁地創造“R”符號,當作個人處方標記。

這個既不像英文字母“R”,又不像“X”的符號,因出自大名鼎鼎的蓋侖之手,而迅速被後人廣泛接受和沿用,成為西醫處方並進而波及中醫處方的獨特標誌。

醫用拉丁文

在現代醫學中,幾乎所有的專用名詞如疾病名稱、藥名、處方用語等,在國際上均通用拉丁文。

醫學中通用拉丁文的曆史十分悠久。早在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和阿拉伯國家中的醫學技術已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有了不少的醫學專著,但由於當時歐洲隻通行拉丁文,使古希臘和阿拉伯的醫學很難廣泛傳播開來。直至1085年,西班牙人在戰爭中攻占當時阿拉伯的文化中心——托利多城後,大批的歐洲人紛紛趕到那裏求學。到12世紀中葉,英、德、法、意等國家,在托利多城設立了一個專門的翻譯機構,大量翻譯希臘文和阿拉伯文的著作。有一個叫克瑞蒙納基揚爾的學者,花了將近20年的時間,把80多部希臘文、阿拉伯文的醫學書籍翻譯成拉丁文,使古希臘和阿拉伯醫學最終得以在歐洲傳播開來,並且從此以後,歐洲新的醫學成果和專著也逐漸開始用拉丁文記載和撰寫了。

1647年,我國明代醫學家李時珍的巨著《本草綱目》,最初也是被人用柿T文翻譯成叫《中國植物誌》而在歐洲流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