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宋明年代,醫院組織日趨周密,當時,官方辦的醫院叫做“安濟坊”,私人辦的稱為“養濟院”、“壽安院”,慈善機構辦的稱為“慈幼局”,分門別類招收和診療病人。南宋理宗寶祐年間(1253—1258),有個叫劉震孫的人,在廣東建立過一所“壽安院”。
歐洲最早的醫院組織,是基督教婦人建於羅馬的醫療所,比我國要晚5個多世紀。法國的裏昂和巴黎兩地分別於6世紀和8世紀建立醫院。英國倫敦是7世紀。中世紀後,中東與歐洲都大量修建醫院。18世紀末葉的資產階級革命,使醫院組織從宗教中解脫出來,獲得新發展。
西醫傳人我國,對我國的醫藥衛生事業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元代,阿拉伯醫學傳人我國,1270年在北京設立“廣惠司”。1828年,英國傳教士高立支在澳門開設了第一個教會醫院。1834年11月,美國傳教士伯駕又在廣州開設了眼科醫院,後改稱博濟醫院。鴉片戰爭以後,教會醫院數量猛增,至1949年共達340餘所,遍布全國各地。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我國的醫藥衛生事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心電圖
心電圖問世後,許多權威性的著作均把它稱為“艾因托文三角”。直到1950年,已故英國生物學家華勒的已經成為物理教授的女兒在給《不列顛醫學雜誌》寫的一封信中,詳細述說了其父發明心電圖的真實情況,人們這時才知道,用表麵電極頭第一次記錄了世界上人的心電圖的是華勒。
1915年,華勒在聖瑪麗醫院的一次日常講話中,提到了他發明心電圖的經過。他說:“我研究了各種動物的心髒,有一天我忽然想到,利用肢體作為電極一定是可行的,而且,在心髒不暴露的情況下靜電放射,由此便可從心髒導入靜電計。我便把我的右手和左腳浸入到兩個與靜電計相連的、盛有鹽溶液的盆子裏。於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景象發生了——帶有心髒搏動的水銀注脈動出現在我麵前。這便是世界上第一個心電圖。它是在1887年5月英國的聖瑪麗醫院試驗室中產生的。”CT
CT是電子計算機x線斷層掃描技術的簡稱。
CT根據人體不同組織對x線吸收與透過率不同,應用高度靈敏的光學探測儀進行測量,然後將測試數據輸入電子計算機。電子計算機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後,就可以攝出受檢查部位的斷麵或立體的圖像。CT對各種不同組織的分辨能力比一般X線檢查要高100倍。對腦瘤診斷的正確性達90%以上。
自發現X線以來,人們利用它診斷了很多疾病。但由於X線攝像隻是將具有形態的抗體部位攝成平麵像,前後各部分組織相互重疊,因而隻有各組織對X線有足夠的吸收差別時,才能顯示出病變。而且有些組織(如軟組織)、器官(如肝脾等),由於組織之間對x線的吸收差別非常小,在利用X線診斷時就受到很大的製約。
於是,許多科學家都在尋找一種新的技術來代替x線檢查,以期可以檢查過去不能用一般X線檢查的部位和髒器。
美國物理學家科爾麥克發現人體各種不同組織對X線的透過率是不同的,並在研究中相繼得出了一些計算公式,為後來CT的應用奠定了理論基礎,而英國電子工程師洪斯費爾德,從1967年開始研究並最終試製成功了CT。
X光透視
X光透視是由德國科學家倫琴在一次實驗中偶然發現並進而進行深入研究得到的。
1895年12月22日,倫琴做一個試驗,當時,他正用一個嵌有兩個金屬電極的放電管做陰極射線試驗。在試驗過程中,他偶然發現當放電管一開始工作時,放在臨近實驗台上的塗青亞鉑鋇紙屏就出現熒光。他把紙屏移到離放電管2米遠的地方,結果放電管一工作,紙屏仍有熒光。倫琴對此感到十分驚訝,並決定進一步深入研究。他用一層黑色的厚紙板遮住放電管,結果熒光仍出現在紙屏上。倫琴非常興奮,繼續做試驗,發現這束奇怪的光可穿透紙板、衣服、甚至厚厚的書本。他又大膽地嚐試將手放在電管前,結果手的骨骼影像清晰地顯映在熒屏上,倫琴興奮至極,他終於發現了一種新射線。這種射線肉眼看不見,但穿透力特別強。這種新射線沒有名字,因為數學上常用x表示未知數,所以倫琴就叫它x射線,後來人們也稱其為倫琴射線。
倫琴又做了進一步研究,創立了一門新科學一一放射學。隨著科學的發展,放射學應用在醫學上,即x光透視,直至今天,這項技術仍造福於人類。
血壓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