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醫藥衛生(2)(3 / 3)

1908年,外科醫生亞曆克西斯·卡勒爾把一個男子的動脈和他女兒正在出血的血管縫合在一起,父親的血液和女兒的血液融合在一起,挽救了女孩的生命。這件事的成功,引起社會注目。輸血成為特大新聞。後來科學家卡爾蘭德斯坦奈發現了血型:A、B、AB、O等主要四種,為輸血成為更加安全、有效的醫療方法鋪平了道路。

血型

血型是人體的一種遺傳特征。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研究血型的國家,早在13世紀的宋代,就有“滴血認雙親”的記載,這種簡單的方法類似於現在的血型交叉反應。

1900年,澳大利亞蘭司德氏首先發現了最基本的A、B、O三種血型,以後又和他的學生發現了AB血型。他通過實驗證明人類紅細胞中含有兩種不同的凝集原,分別稱之為凝集原A和凝集原B。與此相對的人類血清中含有兩種凝集素抗A和抗B。根據每個人紅細胞中有無這兩種凝集原,而將人的血液分為四種型:A型、B型、AB型和0型。1927年郎德虛太納與萊文又應用不同人的紅細胞注射於家兔體內,發現在兔血清中出現了兩種凝集素,分別稱為抗M和抗N。將具有抗M和抗N的兔血清與人紅細胞混合,則也有部分人的紅細胞發生凝集現象。從而又確立了人類的另一種血型係統MN血型。

檢疫

英文為quarantine,其表麵字義是40天的意思。相傳在中古時代,當一隻船上的人有傳染病的嫌疑時,就強製命令該船在40天內和陸地斷絕一切來往。這種措施始於歐洲,曾為阻止可怕的黑熱病的傳播起過作用。檢疫一詞就是從此引申而來,含有阻止或禁止的意思。

檢疫,是防止傳染病在國內蔓延和國際傳播的一項重要措施。主要包括人員檢疫、動物檢疫和植物檢疫等。檢驗機構設在國際通航的港口、飛機場和車站。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人員檢疫包括:(1)接觸者檢疫。從與病人接觸的最後一天算起,根據該病的最長潛伏期,進行醫學觀察或隔離、留驗,或采取其他必要的防治措施。(2)疫區檢疫。檢查出入疫區者,必要時禁止其出人疫區。(3)國際衛生檢疫。為防止疾病由國外傳人和由國內傳出,對出入境的船舶、飛機、車輛、交通員工、旅客、行李、貨物等實施醫學檢查、衛生檢查和必要的衛生處理。國際規定的檢疫傳染病為鼠疫、霍亂、天花和黃熱病等四種。

牙科醫生

牙科醫生是專科醫生的一種,其任務主要是進行口腔疾患特別是牙及其支持組織疾患的預防和治療。

牙科醫生源於法國。18世紀以前,治牙一直是理發館、鐵匠鋪、蹄掌工、馬獸醫、化緣者的副業。17世紀90年代,法國安傑的醫生皮埃爾·湯夏爾看見患牙病的人越來越多,靠理發館等進行治療,不但不夠及時,而且衛生條件差,致使患者感染的病例很多,於是經過一番不懈的努力,在安傑開辦了世界第一家牙科診所,同時,他也是最早使用“牙科醫生”名字的人。

湯夏爾作為海軍軍醫,曾在牙科專業軍醫亞曆山德拉·波特爾雷手下受過嚴格而科學訓練。他一改以前在患者口中揮舞鉗子或鑿子的做法,確立了牙科技術,故湯夏爾被稱為“現代牙科之父”。

三、醫療器具

醫院

“醫院”一詞來自拉丁文,原意為“客人”,因為其最初設立時,主要用來供人避難。還備有娛樂節目,使來者感到舒適,以此招徠顧客。後來,才逐漸發展成為收容和治療病人的專門機構。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設置醫院的國家。早在西漢年間,黃河一帶瘟疫流行,漢武帝劉徹就在各地設置醫治場所,專門配備醫生、藥物,免費給百姓治病。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類似於現在的隔離醫院。以上兩則史實,均在《漢書》中有明確的記載。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孝文帝曾在洛陽設“別坊”,供百姓就醫用。隋代曾設“病人坊”,收容麻風病人。唐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設有“患坊”,遍布長安、洛陽等地,還有悲日院、將理院等機構,負責收容貧窮的殘廢人和乞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