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醫藥衛生(2)(2 / 3)

公元1809年,一位叫克勞芙德的婦女因腹部逐漸增大已經嚴重影響生活,被迫求醫於麥克杜威醫生,麥克杜威決定為她施行手術治療。在當時既無醫院,也無麻醉,更談不到消毒和無菌技術,完成剖腹手術,其困難可想而知。但病人很勇敢。她獨自騎馬來到醫生的住地肯塔基州維鎮。手術就準備在醫生的家中進行。附近的市民認為麥克杜威這種治療無異於殘害人命,一些市民甚至拿著鐵鍁、棍棒圍住醫生的住宅,醫生家門前的大樹上也掛上了繩索,手術中病人一旦死去,等待著醫生的也隻能是被人們用私刑處死。醫生和病人,均是冒著生命危險,在密切配合下開始了手術。醫生先在病人的腹部切了一個小口,然後就通過這個小口,用今天看來已經不可思議的方法將一個巨大的卵巢腫瘤一塊一塊地切了出來。因為疼痛難忍,手術中病人的腸子好幾次從切口中脫出,醫生隻好停下手術,等病人安靜下來再切,最後終於成功完成了手術。

606

606是由德國科學家保爾·艾爾利希發明的。

有一次,他在實驗中注意到,把一種染料注射到一隻活鼠體內,結果這隻老鼠的神經末梢染上了顏色,但是肌肉和骨髓卻沒有。艾爾利希產生了找到一種既能感染體內病菌,又能殺死病菌的染料的想法。他夜以繼日地投入到緊張而又細致的試驗研究工作中。試驗過的藥品一批又一批,數量也不斷增加,100、200、601、602、603。

1907年,他和助手們進行了編號為第606號藥品的試驗。試驗報告說,606號藥品仍毫無任何效果。1909年,日本秦佐八郎來到艾爾利希的研究所,協助進行試驗。他又一次重複了第606號藥品的試驗,結果意外發現,這種606號藥竟是一種殺傷力很強的殺菌劑。他們二人共同議定,以這次成功的第606號染料的“606”做為新藥的名字,以紀念他們所付出的辛勤勞動。

“澳抗”

“澳抗”即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麵抗原。這一醫學名詞的提出不到50年。1964年,一位名叫Blumberg的人和他的同事,從澳大利亞土著居民血清中分離出一種抗原,能與反複接受輸血治療的血友病患者的血清中的抗體起交叉反應。後來,由於很偶然的原因,人們才把這種抗原與潛伏期很長的肝炎聯係起來。故此,這種抗原被稱為“澳抗”。

文明病

“文明病”,其實隻是個十分概括的病名,它籠統包含肥胖症、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糖尿病、便秘、結腸炎、闌尾炎、痔、腸癌和車禍等疾病及事故。目前,它已一躍而成為使當代人減壽和致死的頭號中老年人流行病。

相傳,1973年,英國外科醫生布基特發現,本世紀以來,歐美人因患上列疾病而喪生的很多。而遍查史籍,上述病例較少。檢閱文獻,亞洲人上述疾病的發病率,低於歐美人幾倍甚至幾十倍。布基特研究後得出這樣的結論:歐美各國工業發展迅速,機械化和自動化的文明生產,造成人體逸多勞少,心血管功能衰退;追求高營養、少渣滓的精細飲食,導致人體胃腸功能的退化;交通工具的發達,引起車禍增多。所以,他給“文明國家”這類非傳染性中老年人流行病,起了個美稱叫“文明病”。

人造血液

1965年的一個上午,美國亞拉巴馬大學醫學中心實驗室裏,克拉克教授正在做實驗。他的助手因疏忽大意把一隻實驗用的老鼠掉進了裝有作為麻醉劑的氟化碳溶液裏,但誰也沒有注意到。實驗做完後,克拉克教授發現了這個件事情,並且對原本該淹死但卻還活著的老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過一番細致地研究,他發現氟碳化合物能溶解和釋放氧氣和二氧化碳。老鼠正是靠氟化碳的這個特性活了下來。

他進一步思索,在血液裏,紅血球起著輸送氧氣和運載二氧化碳的任務;氟碳化合物也具有同樣性質,那麼應當能用它來代替人血。他的發現引起了日本醫學工作者內藤良一的注意。他拜訪了克拉克,回國以後,立即開始著手進行這方麵的研究。

內藤良一和同事們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工作,終於找到了一種理想的氟碳化合物。它可以均勻地混合在人體的血液裏,代替紅血球輸送氧氣和運載二氧化碳。這就是人造血液的由來。

輸血

人體血液循環理論提出後,有人開始對輸血進行探索。

1665年,英國科學家查理·羅爾試著把一條狗的血管接到另一條奄奄一息的狗血管上,使那條狗死而複生。但他的這種使失血得以補償的辦法並沒有引起當時人們的重視。後來,一些醫生曾用動物血輸到人身上,但都以失敗而告終。美國有人往患者血管注射牛奶,以幫助補充白血球,但也失敗了。20世紀初,產科醫生詹姆斯·布蘭德爾使用人的血液來補充婦女分娩時的失血,才確立了輸血在醫學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