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醫
病曆
病曆,亦被稱為病史、病案,是醫務人員對病人患病經過和治療情況所作的文字記錄。它是醫生診斷和治療疾病的重要參考依據,是醫學科學研究的極具價值的資料。
據有人考證,漢初醫學家淳於意,是我國最早發明和使用病曆的醫生。
他籍貫山東臨淄,曾任齊太倉令,故又稱倉公。《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載,他辨證審脈,治病救人,並悉心治學,從名師公孫光學得“妙方”、“禁方”,並從公乘陽慶學得黃帝、扁鵲的脈書和五色診斷方法,醫術日益精深。漢文帝時,因為人所告被捕下獄,他的女兒淳於緹縈上書皇帝,請作宮婢代贖父刑,皇帝看後深受感動,於是就免了淳於意的罪。
在行醫的過程中,淳於意注意到為了有效地治愈疾病,對病人的姓氏、裏居、病症、用藥、診療日期等很有記載的必要。於是,他行醫時便將這些信息及時詳細地登記下來。同時,將治愈的和死亡的病例也都加以詳細的記錄。當時,稱這種做法為“診籍”。《史記》中還記載了他的25則醫案(診籍),分屬內科、婦科、外科和牙科。這些醫案如實地記錄了他診治疾病的成敗經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病曆記錄。
懸線診脈
懸線診脈亦名走線切脈,是我國古典小說和傳統戲曲裏司空見慣的太醫為皇帝後妃們診脈辨症的情節。具體操作方法是:後妃和太醫各居一室,由太監或宮女將一條紅絨線拴在後妃的手腕上,另一端交給太醫,太醫通過絨線辨別病情。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維護宮廷禮製,以防亂了宮闈。
人的脈搏究竟能否通過絨線傳遞給太醫?有人在1968年曾請教過施今墨老先生。施老先生是清末四大名醫之一,曾給皇室內眷看過病。他介紹說,這走線診脈,實際上是亦真亦假。
真者,確曾有其事;假者,走線診脈純粹是一種形式。原來,大凡後妃們生病,總要有貼身的太監詳細介紹病情,大夫也總是不厭其煩地詢問細節,諸如胃納、舌苔、二便、症狀、病程等。當這一切問完,太醫基本可以憑自己豐富的經驗,開方下藥了。
到了懸線診脈時,太醫要屏息靜氣,沉著認真。這樣做,一是謹守宮廷禮儀,表示臣屬對皇室的恭敬;二是利用此時字斟句酌,腹稿處方,準備應對,唯恐一藥不當、一言不慎而招致殺身大禍。
由此可知,懸線診脈隻不過是一種被蒙上了神秘色彩的騙人形式而已,太醫事先必須通過各種途徑進行了詳細的病情察問,否則,再高明的神醫聖手,也不會看好後妃們的病的。
拔火罐
“拔火罐”是我國民間流傳很久的一種獨特的治病方法,俗稱“拔罐子”、“吸筒”,在《本草綱目拾遺》中叫做“火罐氣”,《外科正宗》中又稱之為“拔筒法”。古代多用於外科癰腫,最開始並不是使罐,而是用磨有小孔的牛角筒,罩在患部排吸膿血。
所以一些古籍中又取名為“角法”。
關於拔火罐治療疾病最早的文字記載,是晉代葛洪著的《肘後方》。
後來,牛角筒逐漸被竹罐、陶罐、玻璃罐所取代,治病範圍也從早期的外科癰腫,逐漸擴大到風濕痛、腰背肌肉勞損、頭痛目暈、腹痛、哮喘、一般傷風感冒、外傷淤血、癰、瘡及一切酸痛諸症。拔火罐是一種充血療法。
利用加熱的方法排出罐內空氣,形成負壓,使罐緊吸在施治部位,造成施治部位的充血現象,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外國人稱它為鬱血療法。由於這種療法簡便易行、療效顯著,所以在民間曆代沿襲,至今不衰,連一些外國人也很有興趣。
針灸
針灸是我國一種獨特的醫療方法。源於新石器時代。原始人在勞動與搏鬥當中,難免刺傷、碰傷或燒傷了身體的某一個部位,但竟然使原有的某些疾病痛苦得以解除,後來人們逐漸從千百年的實踐中總結出寶貴的經驗,創造出我國獨有的針灸療法。當中草藥尚未發現的時候,針灸療法是我國古代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針在石器時代是砭石,即一種楔形的石頭。
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產的不斷改進,人們又相繼發明製造了骨針、竹針、銅針、鐵針、銀針、金針。古代醫療用的針有9種,也就是民間傳說中的伏羲製九針。在這9種醫療用針中,排針(外形像三棱銼)、火針(像劍)、饞針(像箭)、緹針等屬於破癰瘡排膿血的器械,早已棄而不用。近代常用的有毫針、鋒針、長針及圓利針,而臨床上最常用的是毫針。
我國曆代醫學家留下了大批針灸專著。公元前5—前4世紀,我國已有論述針灸的專著《針經》,東漢的《針灸甲乙經》和明代的《針灸大成》,也是針灸學名著。此外,還有《針灸資生經》、《針灸聚英》等許多針灸著作,對促進我國針灸學的發展,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公元7世紀時,我國太醫署已設置針灸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