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引
1973年12月,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一卷畫在絲織品上的古代《導引圖》。畫中有男女40餘人,有的身上穿著便服,有的赤足裸身,在做各種導引動作。在各圖之側,配合著相關文字說明。這幅2100多年前的《導引圖》,真實地反映了我國古代的導引發展到漢初,已逐漸形成一套醫療保健體操。
據《呂氏春秋》記載,導引起源於我國遠古時期。相傳那一時期,有一個階段氣候非常惡劣,許多人因此患起了疾病。有的手腳腫脹,有的心胸憋悶,以致“民氣鬱遏,筋骨不達”。
為了消災祛病,當時有人跳起一種舞,認為舞可以“利關節”,對疾病能起到“宣導”的作用。
後來,有些醫生把這些舞蹈動作引進了醫書,命名為“導引”。認為一些屬於肌肉萎縮,關節動轉不靈,或由寒熱造成氣血不周的疾病,都可以用練習導引的方法進行治療。
磁療
磁療又被稱為磁穴療法或磁場療法。顧名思義,就是利用一定強度的磁場作用於人體某些部位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用磁來治療疾病。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古代名醫扁鵲也曾經作過磁石治療的嚐試;西漢初期在《神農本草經》書中就記載過磁石的特性:以後還陸續不斷有過類似的記載,它們都是將磁石作為煎劑或成藥的一部分。至明代李時珍已將磁石粉調和各種油膏製成外敷藥物。清代還有人推薦和使用磁石治療神經性耳聾、耳鳴的驗方。此外,在醫書《格致鏡源》中還有這樣的記載:益眠者,無如磁石,以為盆枕內,用此枕而不昏,持之以恒,便有保健效果。
解剖學
關於解剖學知識的記載,可追溯到古代中國、希臘和埃及的許多相關著作中。人們最初是在祭祀、製備食物、打獵和戰爭負傷的過程中對人體和動物的內部結構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的。
在我國,2000年前的第一本醫著《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解剖學的知識,東漢名醫華佗(145—208)擅長作外科手術,宋代的王帷一在1026年還用銅鑄成人體模型。1247年宋慈著《洗冤錄》一書,詳細記載了全身各部的骨骼名稱、數目、形態,並配有檢骨圖。清代名醫王清任(1768—1831)曾親自剖視童屍30餘具,著有《醫林改錯》一書,對人體器官的觀察作出了比較詳細的記述。
食療
食療是利用日常的食物來治療和預防疾病的方法。我們的先人很早就注意到飲食與防病治病之間的密切關係。在我國最早的醫學分科的文獻記載中,掌管飲食的醫官叫做“食醫”,被列為四種醫中的一種。食醫這一學科和食醫的設置,《周禮》一書中也有記載。
春秋時期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曾數次論及飲食與防病的關係,他說:“食而,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也就是說,經久變味的食物、腐敗的魚肉不能吃,食物變了顏色的不能吃,烹飪不得法的食物也不能吃。《山海經》中也曾記述吃各種禽、獸、魚、鳥、草木,除可令人不饑以外,還能治愈癘、瘧、瘺、狂等疾病。
《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則明確指出,在藥物治療疾病的同時,還應當配合飲食來扶正培本,才能收到比較滿意的效果,說“毒物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到唐代,飲食療法已經發展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一代名醫孫思邈主張“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後乃用藥爾。”他還專門撰寫《食治》一卷,開食療專著之先河。孫思邈的學生孟詵,集唐以前食療之大成,編成了一部《補養方》。後經其弟子張鼎增補,改名為《食療本草》.18世紀後,現代食物化學的發展,在食療方麵又揭開了新的篇章。
丹田
人們經常聽到氣功家和武術家們提到“氣沉丹田”、“氣貫丹田”、“忌想丹田”、“內練丹田一口氣”、“用丹田之力”等。那麼什麼是丹田,丹田在哪裏?為什麼要練丹田呢?
丹田又有“龍宮”、“海底”、“北鬥”、“慧明”、“經河”、“泥牛”、“摩尼”等不同的稱謂。在針灸學上丹田是“石門”、“關元”兩穴的別名。從氣功角度來講丹田是氣功忌守部位的名詞。簡而言之紅者為丹,片者為田,也就是指從身體氣血熱能充盈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