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輦圖》縱38.5厘米、橫129.6厘米,絹本,重設色,無款,現藏於故宮博物院。《步輦圖》描繪了唐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吐蕃王鬆讚幹布派使臣祿東讚到長安請求與唐公主和親,受到唐太宗李世民隆重接見的情景。畫麵上唐太宗端坐於眾宮女抬護的步輦之上,祿東讚在典禮官的導引之下,躬身謁見李世民。作品以細致精湛的手法,準確表現了不同人物的地位、身份和民族的不同特征,對人物神情性格的刻畫尤其值得稱道。作品設色典雅絢麗,線條流暢圓勁,構圖錯落富有變化,為唐代繪畫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貴的曆史和藝術價值。
原始彩陶
原始社會是一個極其漫長的人類曆史發展階段,可以將其分為舊石器時期和新石器時期。陶器的出現,是新石器初期最為重要的文化標誌之一,它是人類最早的一項手工生產活動的產物。
所謂彩陶“是指一種繪有紅色、黑色的裝飾花紋的紅褐色或棕黃色的陶器”。這個時期的文化被稱為“彩陶文化”。因為彩陶最早是在中國河南省淄池縣仰韶村被發現所以又名“仰韶文化”。
帛畫
中國古代畫種。因在帛上作畫而得名。帛是一種質地為白色的絲織品,在帛上用筆墨和色彩描繪人物、走獸、飛鳥及神靈、異獸等各種形象的圖畫,約興起於戰國時期,至西漢發展到一個高峰。
傳世帛畫年代最早的有湖南長沙出土戰國楚墓帛畫三幅:一幅四周繪有奇異的動植物圖像,中寫文字,多不可識,稱“繒書”;次幅繪一長袖細腰女子,側身合掌而立,上有搏鬥的鳳、龍;第三幅繪一高冠長袖的男子,側身駕馭一巨龍,龍身若舟。建國後陸續發掘出土的西漢帛畫有:1972年1月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1973年11月同一地區的3號漢墓;全部是覆蓋在內棺上的彩繪帛畫,呈現“T”形。畫麵基本包括三部分:天上、人間、地下各種景象。1976年5月山東臨沂金雀山9號漢墓出土的為長方形旌幡,內容和上二圖大致相同,隻是“人間”部分比重增大。三圖均屬西漢初期作品。當時厚葬之風很盛,這些帛畫即為隨葬品,均顯示出相當高的藝術水平。
越王劍和吳王劍
吳、越為春秋諸侯國中的兩個小國。《考工記》、《莊子·刻意》、《戰國策·趙策》等古代典籍中都記載吳、越兩國劍師擅長製劍。根據漢代著作《越絕書》記載:“越王勾踐有寶劍五,聞於天下。”後來多處出土鐫刻有吳國、越國諸王銘文的銅劍,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一號墓出土的越王鳩淺劍(即勾踐劍)通長55.7厘米,劍格兩麵有花紋,分別嵌有藍色玻璃珠和綠鬆石,劍身滿飾黑色菱形花紋,刻有“越王鳩淺自作用鐱”鳥篆銘文,刃薄而鋒利。
經質子、X射線、熒光非真空分析,劍刃成分為銅80.3%、錫18.8%、鉛0.4%。劍身的紋飾精美,鏤刻最細處僅0.1毫米。劍柄末端鑄有突起的寬不到l毫米的同心圓,顯示出鑄劍匠師的卓越技藝。
兵馬俑
俑是古代用於陪葬的偶人。多用泥土、木或銅等做成人形。
俑的質地以木質、陶質最常見,也有瓷、石或金屬製品。俑的形象,主要有奴仆、舞樂、士兵、儀仗多種,並常附有鞍馬、牛車、庖廚用具和家畜等模型,另外還有鎮墓的神物。俑大多真實地模擬當時的各種人物,因而可以據此推知當時社會的生活習俗,並且是研究各代輿服製度的重要資料。
俑還可以反映出各個時代雕塑藝術的水平。
就我國目前考古發現來看,首推“大、多、精、美”的秦始皇兵馬俑最為著名,最具價值。
秦始皇陵銅馬車
秦始皇陵銅馬:車為秦代銅鑄像。
1980年在陝西省臨潼秦始皇陵封土堆出土。這是一組大型彩車馬,共兩乘。每乘為一車四馬,車上各有禦官俑一名。修複的二號銅馬車,通長328.4.厘米,高104.2厘米。大小為真人、真馬、真車之半。車上飾物雍容華貴,彩繪古樸典雅。銅鑄車是單轅雙輪四馬的“安車”,車輿分前後兩室,前室為禦官席位,後室為乘主席位,內外四壁均彩繪夔龍、夔鳳以及菱形等幾何圖案。
長信宮燈
中國漢代青銅器。1968年出土於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墓。宮燈燈體的造型是一表麵鎏金、雙手執燈跽坐的宮女,通高48厘米,神態安詳優雅。長信宮燈設計十分精巧,宮女一手執燈,另一手袖看起來像在擋風,實為利用虹管原理,用以吸收油煙,既防止了空氣汙染,又有審美價值。
因燈上刻有“長信”字樣,故名“長信宮燈”。
一直以來,長信宮燈被認為是我國工藝美術品中的巔峰之作和民族工藝的重要代表而廣受讚譽。這不僅在於其稀有珍貴,更是由於它精美絕倫的製作工藝和巧妙獨特的藝術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