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稱“中華第一燈”。
金縷玉衣
玉衣也被稱為玉匣、玉押,是漢代(前206—220)皇帝和顯赫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外觀與人體形狀大致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級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其他貴族則隻能用銀線、銅線編造,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
在漢代人的觀念,中玉是山嶽精英,將玉放置於人體上,可以避免人的精氣外泄,這樣就能保持屍骨不腐,甚至實現來世再生。所以玉衣在漢代玉器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迄今為止,中國共發現玉衣二十餘件,其中尤以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年代最早、做_T最為精美。
這件金縷玉衣1968年出土於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墓。它包括頭罩、上身、袖子、手套、褲筒和鞋六個部分,全部由玉片拚成,共計2498片,並用重達1100克的金絲加以編綴,衣體全長188厘米。玉衣的頭部有玉眼蓋、鼻塞,下腹部有生殖器罩盒和肛門塞。周緣以紅色織物鎖邊,褲筒處裹以鐵條鎖邊,使其加固成型。臉蓋上刻劃有眼、鼻、嘴的形狀,胸背部寬闊,臀腹部鼓凸,與人的體型非常適應。整件玉衣做工精細,玉片排列整齊,對縫嚴密,表麵平整,顏色協調。
著實歎為觀止,反映出製作工匠的傑出技藝和達官顯貴們的奢靡生活。這件玉衣現藏於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銅奔馬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馬踏飛燕,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雷台墓。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現藏甘肅省博物館。奔馬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著地。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小燕子背上,小燕子則回過頭來觀望,生動展現了駿馬淩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膽的構思,細膩的手法,令人拍案叫絕。該作品不僅構思巧妙,而且T藝十分精湛;不僅重在傳神,而且造型寫實。按古代相馬經中所述的良馬的標準尺度來考察銅奔馬,幾乎無一處不合尺度,故有人認為它不僅是傑出的藝術品,而且也是相馬的法式。
盧舍那佛坐像
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長寬各30餘米。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於唐代武則天時期,曆時三年。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麵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網滿、安詳、莊嚴、親切,極為動人。
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精品。這尊佛像,豐頤秀目,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部稍低,略作俯視態,顯得睿智而慈祥,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評論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才具有如此巨大的藝術魅力。盧舍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托寶塔,顯得魁梧剛勁。而力士像就更動人了,隻見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壯。盧舍那佛坐像是龍門石窟中的傑出代表作。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的作者是宋代畫家張擇端。張擇端是山東人,早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學習繪畫,後為北宋畫院畫師。
《清明上河圖》是一幅絹本設色長卷,高24.8厘米,長528厘米。圖中描繪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時節的繁華熱鬧的景象。清明上河是當時的民間風俗,如像今天的節日集會,人們借以參加商貿活動。全圖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大致包括三個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畫,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內街市。
《清明上河圖》中畫有五百五十餘人,各種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隻,房屋樓閣三十多棟,推車乘轎也有二十多件。如此豐富龐雜的內容,為曆代古畫中所罕見。可貴的是,畫中每個人物、景象、細節,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簡、動靜、聚散等畫麵關係,處理得恰到好處,從而達到繁而不雜,多而不亂的藝術效果。
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藝術修養和表現能力。
《清明上河圖》既是一件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業、手工業、民俗的生動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