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僅博學多才,而且在書法上造詣很深。他綜合前人書法之長,自成一家,創立了宋體字。秦檜早年為官,名聲尚好。在金人攻陷東京(今開封)之後,曾經冒死赴金營,反對立偽楚帝張邦昌,差點喪命。但後來在高宗手下為相,迎合高宗偏安政策,鎮壓抗金將領,以莫須有罪名在風波亭害死嶽飛父子,激起民憤。老百姓把南方炸油條稱為“油炸檜”,還築造他和妻子王氏的像長年累月跪於嶽飛墓前。至於他的字,人們恥於他的人品德行,就改稱為宋體字。印刷字體是模仿宋體字而來的,當然也就命名為宋體了。
隸書
隸書也稱作“佐書”、“史書”。是由篆書簡化演變而成的,在篆書基礎上把篆書圓轉的筆劃變成方折,在結構上改象形為筆劃化,以便書寫。始創於秦朝,普及於漢、魏。
隸書可分為兩種,一是秦隸,一是漢隸。秦隸又叫古隸。秦朝的文字原是篆書,但因奏事繁多,篆字不便書寫,於是隸人整理文書時產生了一種應急字體,稱為隸文。“隸書者篆之捷也”,就是說隸書是小篆的簡捷寫法。
漢隸又稱今隸,是在秦隸的基礎上發展變化來的,大約在西漢中期已經成熟。
現在看到的漢隸,主要是石刻,也有一部分木簡。漢隸和秦隸的主要區別在於:秦隸的筆形平直方折,漢隸的撇、捺和長橫有波勢。
小篆
秦始皇統一中國,發布了“書同文”的命令。當時官書浩繁,而“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秦始皇一天要看120斤竹木簡寫成的官文,但是有許多字各諸侯國各有不同寫法十分麻煩。所以統一文字勢在必行。小篆就是以大篆(秦文)為標準,廢除六國文字中不同於秦國的文字,加以整理,做到字有體型,全國統一。
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卓有成效的漢字改革運動,在我國文字發展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
文房四寶
“文房四寶”是中國傳統書畫中所用的筆、墨、紙、硯四種工具。我國文房四寶最著名的產品為浙江湖州的“湖筆”、安徽徽州的“徽墨”、安徽宣城的“宣紙”和廣東肇慶的“端硯”。中國書畫用的筆,是以竹、木等材料做圓管,以羊毛、黃鼠狼毛等做筆頭而製成的毛筆。墨則有鬆煙墨、油煙墨和油鬆墨三種,其中以用鬆樹和桐油燃燒後遺留的煙灰所製的油煙墨最為常見。中國書畫用紙是一種專用的名為宣紙的柔韌紙張。硯是研墨的器具,大多由質地堅固細膩、磨出的墨汁均勻無渣的山石製成。
漢字為什麼橫寫
中國漢字自上而下、由右向左的豎寫方式延續了幾千年,不過,有人認為這種形式並不合乎人們的習慣和視覺要求。當近代出現了漢文裏經常引用外文、書寫阿拉伯數字、使用新標點等情況後,漢字豎寫就更感不便,迫切需要改革。
提出漢字豎寫改橫寫的第一人,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新青年》雜誌編輯錢玄同。在《新青年》1917年3卷3期上,刊登了錢玄同致陳獨秀的公開信,首次提出了漢字“豎改橫”的見解。錢說:“人目係左右相並,而非上下相重。試立室中,橫視左右,甚為省力,若縱視上下,則一仰一俯,頗為費力。以此例彼,知看橫行較易於豎行。且右手寫字,必自左至右,均無論漢字、西文,一筆一勢,罕有自右至左者。然則漢寫右行,其法實拙。若從西方寫法,自左至右橫迤而出,則無一不便。”在此之後,錢玄同又在《新青年》雜誌上連續發表4篇公開信,積極宣傳“豎改橫”的主張。陳獨秀、陳望道等學者也表示支持。經過《新青年》的倡導,漢字橫寫逐漸在全國推廣開來。
十四、古玩鑒賞
文物
文物,在我國古代是禮樂、典章製度的統稱。例如《左傳·桓公二年》記載,“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
現在人們多把曆史遺留下來的在文化發展史上有一定價值的東西,如建築、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種藝術品統稱為文物。
“北京人”化石
“北京人”第一個頭蓋骨的發掘,是1929年9月26日在周口店開始的,由考古學家裴文中教授親自指揮,同年12月2日下午4時出士。頭蓋骨一半埋在硬土中,一半埋在軟土中,發掘時雖然由於震動略有損傷,但經過修複,仍能複原成一個完整的頭骨,絲毫也不影響研究。以後,考古人員又在這一帶發現完整或基本完整的頭蓋骨4具,頭部殘片2l塊,比較完整和殘破的下頜骨12件,牙齒100餘顆,殘破的上下肢骨12件。這次發掘為人類發展史的研究填補了重要一頁。“北京人”第一個頭蓋骨、山頂洞人以及其他一些靈長類化石發掘完畢時,正值抗日戰爭爆發。手中無權的中國人便將這些遺骨保存在美國人開辦的北京協和醫院B樓解剖科的保險櫃裏。1941年,美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美關係緊張,美國駐華大使館勸告外僑離華,當時任協和醫院客座教授的法國猶太人魏敦瑞借口標本放在日占區不安全,決定將標本運到美國去保存,然而,這些標本在運輸過程中卻不知去向。因此,尋找“北京人”頭蓋骨就成了考古學家夢寐以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