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1),毀諸?已乎?”
孟子對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
王曰:“王政可得聞與?”
對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2),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3)無禁,罪人不孥(4)。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詩》雲:‘哿矣富人,哀此煢獨(5)!’”
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則何為不行?”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
對曰:“昔者公劉(6)好貨,《詩》雲:‘乃積乃倉,乃裹餱糧,於橐於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張,幹戈戚揚,爰方啟行(7)。’故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囊也,然後可以爰方啟行。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對曰:“昔者大王(8)好色,愛厥妃。《詩》雲:‘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爰及薑女,聿來胥宇(9)。’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梁惠王章句下》
【注釋】
(1)明堂:周天子東巡時接受諸侯朝拜之處,位於魯國境內泰山之下,後被齊國占領。有人建議拆毀,是因為周天子不可能再巡遊,而諸侯因等級約束又不便使用。
(2)岐:地名,今陝西省岐山縣。相傳為周朝發祥地。
(3)譏:查問。澤梁,捕魚的裝置。
(4)孥:妻子兒女。不孥,指不株連家屬。
(5)出自《詩經·小雅·正月》。哿,同“可”。
(6)公劉:古代周族早期領袖,傳說為後稷的曾孫,曾率部落從邰遷至豳。
(7)出自《詩經·大雅·公劉》。橐、囊,盛東西的口袋,有底的叫“囊”,無底的,兩端互結的叫“橐”。戢,同“輯”,和睦,安定。用,以。光,光大發揚。爰,於是。方,開始。
(8)大王:太王,周文王的祖父,號“古公”,名“亶父”。
(9)出自《詩經·大雅·綿》。滸,水邊。薑女,太薑,太王妃。聿來胥宇,聿,發語詞。胥,視察。宇,宮殿,此指建造宮殿的地形。
【譯文】
齊宣王問道:“別人都建議我拆掉明堂,拆還是不拆呢?”
孟子答道:“所謂明堂,是王者的殿堂。大王如果想要施行王政,就不要拆掉它了。”
宣王說:“關於王政的問題,能說給我聽聽嗎?”
孟子說:“從前周文王治理岐地,農民隻交收成的九分之一作為稅收;做官的人,世代享受俸祿;在關卡和市場上隻稽查違法活動而不征稅;湖泊池沼裏捕魚也不加禁止;懲辦罪人不牽連妻子兒女。年老而無妻的叫鰥,年老而無夫的叫寡,年老而無子叫獨,年幼而無父叫孤。這四種人,是社會中處境最窘困,卻又沒有依靠的人。文王施行仁政,一定先照顧到這四種人。《詩經》上說:‘富人的生活已過得不錯啦,還是可憐這些孤獨無依的人吧!’”
宣王說:“這話說得真好啊!”
孟子說:“大王如果覺得好,那麼為什麼不去做呢?”
宣王說:“我有個毛病,我愛財。”
孟子說:“從前公劉也愛好錢財,《詩經》上說:‘糧食收來裝滿倉,急急忙忙備幹糧,裝進小袋和大囊,大家和睦美德揚。弓上弦來弦開張,盾矛斧頭都武裝,啟程去前方。’所以,守家的人糧食滿倉,遠行的人帶足幹糧,然後才能動身遠行。大王您喜愛財物,如果能和百姓一同享用,那麼實行王政有什麼困難的呢?”
宣王說:“我還有個毛病,我好色。”
孟子說:“從前周太王也好色,特別寵愛他的妃子。《詩經》上說:‘古公亶父,清晨騎馬奔馳,沿著渭水之濱,來到了岐山腳下,他協同妻子薑氏女,來勘察可建宮室的地方。’在他統治的時期,家家沒有嫁不出去的女子,也沒有打光棍的單身漢。大王喜歡女色,如果讓老百姓也一樣,讓他們家庭和諧,那麼,實行王政還會有什麼困難呢?”
【述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