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弱點
在曆史上,齊宣王可以說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君主,他善於納諫,廣攬賢士。他複興了齊國文化中心——稷下學宮。齊宣王為稷下學宮“開康莊之衢,高門大屋,攬天下諸侯賓客”,廣招儒、道、法、陰陽、兵、農、名等諸子百家,講學鳴辯,稷下學宮經曆150多年,規模之大,影響之深,前所未有。孟子就在此逗留講學,時間長達六七年之久。看來,齊宣王是一位很重視人才的君主。
同時,齊宣王也是一位性情中人。年輕時曾縱情聲色,時政荒怠。當時,齊國有一個長相醜陋不堪的孤女,名叫鍾無鹽,生得“臼頭深目,長指大節,卯鼻結喉,肥項少發”,麵貌著實醜陋。但這位醜女對當時的政治極為不滿,當著齊宣王的麵一一陳述他的劣跡,並指出如果不懸崖勒馬,就會國破家亡。齊宣王聽後不但沒有怪罪鍾無鹽,反而大受感動,立即下令拆除漸台,罷去女樂,斥退諂佞,摒棄浮華,隨後勵精圖治,從此齊國國勢蒸蒸日上。齊宣王對鍾無鹽欽佩不已,娶其為妻成為中國曆史上的一段佳話。
齊宣王和孟夫子看來是比較對脾氣,在《孟子》中,齊宣王是孟子願意與之談政最多的一位君主。當然,孟子也是位開明的學者,並不像大多數人想象的那樣是一位古板迂執的老夫子,這不單單體現在他直爽犀利的辯論中,同時也體現在他對人性中的諸多方麵保有清醒的認識。這種情況在本章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孟子在與齊宣王交談的過程中,大談特談王政,其實也就是王道的思想,讓齊宣王大為讚歎。但在齊宣王的心裏,王道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為當政者存在著諸多的欲望,必然會對推行王道造成阻隔。我們看到齊宣王也是一個很可愛的君王,他沒有模棱兩可,直接就說出了自己的缺點:“寡人好貨”和“寡人好色”。
齊宣王之所以在與孟子的談話中一方麵讚揚孟子的見解,一方麵又找出了自己的一些缺點,對王道推行抱有疑慮,主要是因為孟子以文王治岐為例,提出的標準太高了。孟子提出:“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這裏麵有稅收管理、有官吏製度、有商業管理、有司法製度,同時還提到了弱勢群體的保護。由此可以看出,孟子的為政要求以古代先賢為標準,許多的辦法在戰國那樣政治紛爭劇烈的環境下是不太合乎當政者的要求的。正因為如此,齊宣王才會有這樣的顧慮。
但是,孟子認為,這些人性中的缺點並不一定能夠成為王道推行過程中的絆腳石,隻要當政者把它擺在一個合理的位置上,將心比心,滿足廣大人民的欲望,做到“與民同欲”,就可能贏得民心,獲得擁戴。針對齊宣王說自己“好貨”、“好色”的問題,孟子同樣找出了史證,說周朝的始祖公劉就“好貨”,而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就“好色”。當然,最後的落腳點是:“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與王何有?”“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與王何有?”
從孟子的回答中,有兩個層麵的意思是需要我們注意的:
第一,孟子並不否定人欲。人欲是天然存在的,是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不可忽略的因素。在理學家那裏,“存天理,滅人欲”是不近人情的,欲與禮成了一種天然的對立物。而在孟子這裏,我們看到,人欲是不可回避的。私有製泛濫的時代,壓迫、苛斂、強梁幾乎是合法化手段。特別是統治者,受私有觀念左右,將人與人的關係演化為赤裸裸的手段與利益關係,由此而產生了貪欲問題,像功、名、利、祿、仕等,都帶有私有製內容,都是社會現實決定的。孟子認為對待欲望,要有節製不可讓其泛濫。泛濫的欲望隻會給社會帶來惡果。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欲。”(《盡心章句下》)
第二,孟子主張滿足人的欲望,但要與人同之。孟子的這一觀念要求領導者一方麵要節製自己的欲望,另一方麵是要滿足大多數人的生存欲望,將個人的欲望擴展到其他人的身上,滿足社會中的合理的欲求。德國柏林得月園的入口處,矗立著兩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基座上刻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孔子名言。其實孟子的“與民同之”的欲望論,也是從孔子這句話中脫胎而來,因為這句話的反麵就是“己所欲,宜施於人。”也就是說,自己想要的東西,想做的事情,也要讓大多數人分享。
這其實是孟子“與民同樂”的政治思想的另一個層麵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