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1 / 2)

【原文】

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宮(1)。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

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齊景公問於晏子(3)曰:‘吾欲觀於轉附、朝儛,遵海而南,放於琅邪(4);吾何修而可以比於先王觀也?’晏子對曰:‘善哉問也!天子適(5)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夏諺曰:吾王不遊,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遊一豫,為諸侯度。今也不然,師行而糧食,饑者弗食,勞者弗息。睊睊胥讒,民乃作慝(6)。方命(7)虐民,飲食若流;流連荒亡,為諸侯憂。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先王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悅,大戒於國,出舍於郊。於是始興發補不足。召大師(8)曰:‘為我作君臣相說之樂!’蓋《徵招》、《角招》是也(9)。其詩曰:‘畜君(10)何尤?’畜君者,好君也。”——《梁惠王章句下》

【注釋】

(1)雪宮:齊宣王的離宮,休閑時的居所。

(2)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以天下之樂為樂,以天下之憂為憂。

(3)齊景公:春秋時齊國君主,公元前547年~公元前490年在位。晏子,即齊國賢相晏嬰。

(4)轉附、朝、琅邪:都是山名。

(5)適:到。

(6)睊睊:側目而視。胥,皆、都。慝,惡。

(7)方命:違背天命。

(8)大:古代樂官之長。

(9)《徵招》、《角招》:古代樂曲名。

(10)畜:取悅、討好。《呂氏春秋·適威》引《周書》曰:“民善之則畜也,不善則讎也。”

【譯文】

齊宣王在雪宮接見孟子。宣王問道:“賢人也有這種歡樂嗎?”

孟子答道:“有啊!人們享受不到這種歡樂,就要埋怨他們的君主了。享受不到歡樂就埋怨他們的君主,是不對的;作為百姓的領導者卻不與百姓同樂,也是不對的。君主把百姓的快樂當做自己的快樂,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快樂當做自己的快樂;君主把百姓的憂苦當做自己的憂苦,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憂患當做自己的憂患。以天下人之樂為樂,以天下人之憂為憂,這樣之後還不能稱王天下,是從來不會有的事情。

“從前,齊景公問晏子道:‘我想去轉附、朝儛兩座山遊玩,然後沿著海邊南下,一直遊曆到琅邪;我該怎樣做,才能和先王的巡遊相比呢?’晏子答道:‘問得好呀!天子到諸侯那裏視察去叫巡狩。所謂巡狩,就是天子巡視諸侯所守的疆土。諸侯去朝拜天子叫述職。所謂述職,就是彙報他履行職責的情況。都沒有不和工作相聯係的。春天巡察耕作狀況,對那些困難的人給予補助;秋天巡察收獲情況,周濟歉收的人家。夏朝的民間諺語說:我王不遊曆,我怎得休息?我王不巡視,我何得賞賜?巡遊又巡察,諸侯應效法。如今可不是這個樣子了,出巡時興師動眾,四處征集糧食,使得饑餓的人沒有飯吃,辛苦操勞的人得不到休息。人人側目而視,個個怨聲載道,百姓就會因生活所迫而為非作歹。這樣的巡遊違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浪費錢財如同流水;流連荒亡,成了諸侯的隱憂。順流而下,樂而忘返,這叫流;逆流而上,樂而忘返,這叫連;沉溺打獵,不知盡興,這叫荒;嗜酒狂飲,不知滿足,這叫亡。古代賢王聖君沒有流、連、荒、亡這樣的享樂行為。就看您怎麼去做了。’

“景公聽了十分高興,在都城內作好了充分的安排,然後從宮室搬到郊外。接著就發放物資賑濟窮人。又召見樂官,說:‘給我做一首君臣同樂的曲子!’這就是《徵招》、《角招》兩首吧。其中的歌詞說:‘畜君有什麼過錯?’‘畜君’就是熱愛君主的意思。”

【述評】

憂國憂民,心係蒼生

我們都知道,宋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的《嶽陽樓記》中有一句婦孺皆知,流傳千古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它正是從孟子這裏生發出去的。孟子在文章中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雖然,孟子是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以之來談治國之道的,但是孟子的詞句中所蘊含的深厚的民本主義的政治思想千百年來影響著一代代豪傑誌士。以民樂為樂,以民憂為憂,以天下蒼生為念,這些都是後來者因循著孟子的思路拓展了“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