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齊桓晉文之事章(1)(3 / 3)

(28)罔:同“網”,張網的意思。

(29)贍:足夠。

(30)盍:何不。

【譯文】

齊宣王問道:“齊桓公、晉文公春秋爭霸的事情,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孟子回答道:“孔子的門徒中沒有談論齊桓公、晉文公事跡的,因此後世沒有傳下來,我也就沒有聽說過。如果一定要我講的話,那就說說‘王道’好嗎?”

宣王問:“德行達到什麼標準才可以統一天下呢?”

孟子回答說:“通過安撫百姓而統一天下,就沒有誰能阻擋得住他。”

宣王問:“像我這樣的人可以做到安撫百姓嗎?”

孟子說:“可以。”

宣王問:“您根據什麼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說:“我聽胡齕說過這樣一件事:大王您坐在大堂上,有人牽著牛從堂下經過,大王見了,問:‘把牛牽到哪裏去?’那人回答說:‘準備殺它祭鍾。’大王說:‘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它驚懼哆嗦的樣子,這樣毫無罪過卻要被殺掉。’那人問:‘那麼祭鍾的儀式就廢除了嗎?’大王說:‘怎麼可以廢除呢?用羊替代牛吧!’不知是否有這回事?”

宣王說:“有這回事。”

孟子說:“有這樣仁慈的心就足以一統天下了!用羊代牛,百姓都以為大王是吝嗇小氣,但我本來就知道大王是於心不忍啊。”

宣王說:“是啊,確實有這樣議論的百姓。齊國雖然不大,但我怎麼至於吝惜一頭牛呢?就是因為不忍心看到它害怕戰栗的樣子,毫無罪過就被送到了屠宰場,所以才用羊去替代它的。”

孟子說:“百姓以為您吝嗇,您也不必感到奇怪。用小羊換下大牛,他們哪裏知道您的想法呢?大王如果可憐牲畜無辜而被殺掉,那麼牛和羊有什麼區別呢?”

宣王笑著說:“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呢?我自己也弄不清楚了,我並非吝惜錢財而以羊換牛啊。按您的說法,也難怪百姓要說我吝嗇了。”

孟子說:“這沒什麼關係,這正是仁愛的表現啊!隻因為當時您看到了那頭牛而沒有看到羊罷了。有德行的人對於飛禽走獸,看到它們活蹦歡跳的,就不忍心看見它們死去;聽到它們的哀鳴聲,就不忍心再吃它們的肉。正因為這樣,君子都不願接近廚房。”

宣王高興地說:“《詩經》中說:‘別人的心思,我能猜得出。’這說的就是您啊。而我做了這件事,反過來想想為什麼這麼做,自己心裏也搞不清楚。先生分析此事,說到我心坎兒上了。這樣的心理之所以合於王道仁術,又是為什麼呢?”

孟子說:“如果有人向大王稟告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的重物,卻托不起一片輕輕的羽毛;我的視力足以分辨秋天鳥兒細毛的尖端,卻看不見一大車子的柴禾。’那麼,大王會相信這話嗎?”

宣王說:“不會。”

孟子說:“如今您的恩澤足以施及禽獸,而功德卻體現不到百姓身上,這是為了什麼呢?如此看來,舉不起一片羽毛,是因為不肯用力氣;看不見整車的柴禾,是因為不肯用目力;百姓得不到保護,是因為國君不肯施布恩澤啊。所以大王沒有做到以德稱王天下,是不去做,並非沒有能力做到啊。”

宣王問:“不去做和不能做,這兩種情況有什麼區別嗎?”

孟子說:“將泰山挾在腋下跳過渤海,他對人說:‘我沒法做到。’這的確沒辦法做到。叫一個人向長輩彎腰作揖,他對人說:‘我不能做。’這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不屬於將泰山挾在腋下跳過渤海這類事情;您不行王道,是屬於向長輩彎腰作揖一類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