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又說:“尊敬體貼自己的長輩,進而推及到別人的長輩;關心愛護自己的孩子,進而也關心嗬護別人的孩子。這樣一來,治理天下就可以得心應手了。《詩經》上說:‘給自己的妻子做榜樣,推廣到兄弟,進而治理好家室宗國。’這也就是說,把這樣的用心推廣到其他方麵罷了。所以,如果廣施恩澤就足以安撫天下,不施恩澤,連自己的妻子兒女也不能保護好。古代的聖人遠遠超過一般人的原因,沒有別的,隻是善於將他們所做的善行推廣普及罷了。如今您的的恩澤能夠澤被禽獸,而老百姓卻得不到什麼好處,這又是為什麼呢?稱一稱,然後才能知道輕重;量一量,然後才知道長短。萬物都是這樣,人心更是如此。請大王您好好想想吧!或者說,大王您要興師動眾,使將士們冒著生命的危險,與別的諸侯國結下深仇大恨,這樣您心裏才痛快嗎?”
宣王說:“不,我怎麼會以此為快事呢?我想借此來實現我最高的理想。”
孟子問:“大王可以把自己的最高理想說給我聽聽嗎?”
宣王笑了笑,沒有明言。
孟子問:“是因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夠吃嗎?輕軟溫暖的衣服不夠穿嗎?還是繽紛豔麗的色彩不能滿足觀賞呢?美妙的音樂不夠耳朵聆聽?伺候您的仆從寵臣不夠用嗎?這些,大王的臣子都可以充分滿足您,您難道就是為了這些嗎?”
宣王說:“不,我不是為這些。”
孟子說:“那樣的話,您的最大理想便很清楚了,就是想擴張領土,使秦國楚國臣服,君臨中國進而安撫四周的外族啊。不過,以您的所作所為去追求實現您的理想,就好像是爬上樹去捉魚一樣。”
宣王說:“有這麼嚴重嗎?”
孟子說:“恐怕比這還嚴重哩。到樹上去捉魚,雖然捉不到魚,卻不會有什麼後患;憑您的所作所為,去追求您很想得到的東西,要是盡心竭力地去做,必然會留下災禍在後頭。”
宣王問:“您能說給我聽聽嗎?”
孟子說:“鄒國跟楚國打仗,大王認為誰會取勝呢?”
宣王說:“楚國勝。”
孟子說:“是這樣,小國必定打不過大國,人數少的本來就不能抵擋人數多的,勢力弱的本來就不可以抵擋勢力強的。現在,在天下千裏見方的土地一共有九塊,齊國的土地湊起來也不過隻占九分之一。拿九分之一的地方去征服九分之八的地方,這跟鄒國和楚國打仗又有什麼區別呢?您為何不回到根本問題上去求得解決的辦法呢?現在若大王推行仁政,使得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大王的朝廷裏做事,農民都想到大王的田野裏耕作,商人都想到大王的市場上做生意,天下行人旅客都想從齊國經過,各國痛恨他們國君的人都想跑來向您訴說。如果情況是這樣,誰能阻擋大王統一天下?”
宣王說:“我頭腦糊塗,不能達到您說的這種境界。希望先生幫助我實現大誌,明明白白地教導我。我雖然不聰明,也願意試一試。”
孟子說:“沒有固定的產業卻有堅定的信念,隻有士人才能做到。至於一般的黎民百姓,沒有固定的產業,隨之也就沒有堅定的信念。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就會胡作非為,壞事做絕。等到他們犯了罪,然後就用刑法懲罰他們,這就像是安下法網引誘百姓往裏鑽。哪有仁愛之人做了國君卻用這種坑害百姓的方法來治理國家的呢?所以說,賢明的君主所規定的百姓產業的大小程度,應該是必須使他對上足以贍養父母長輩,對下足以養活妻子兒女,年景好時,一年到頭都能吃飽,年景不好時,也不至於因饑餓而死。做到這一點後,督促他們向善棄惡,百姓也就樂於聽從了。
“可是現在所規定的百姓的產業,對上不足以贍養父母長輩,對下不足以養活妻子兒女,年景好時,一年到頭辛苦勞動勉強能維持溫飽,年景不好時,則難免因饑餓而死亡。這樣的話,老百姓連維持生計都怕做不到,哪有閑功夫去學習禮儀呢?
“大王您想推行仁政,那麼為何不從根本上做起呢?五畝大小的宅院,種植桑樹,五十歲的人就能穿上絲製棉襖了。雞、豬和狗一類家畜的養殖,不要錯過它們的繁殖時節,七十歲的人就能吃上肉了。擁有百畝之大的田地,不要幹擾他們的生產,八口之家就可以不再餓肚子了。認真辦好學校,反複地向年輕人宣講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觀念,頭發花白的老人也就不會肩背身扛地趕路了。老人穿絲襖,吃魚肉,百姓不再挨凍受餓,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做到天下歸附,是絕對不會有的事情。”
【述評】
仁治的魅力
齊桓晉文之事其實是曆史政治文化中常常被津津樂道的焦點,是具有王霸理想的君主行事的榜樣。在政治混亂的戰國時期,齊宣王也想能夠像齊桓公和晉文公一樣稱霸諸侯,誌向不可謂不遠大,但是當他向孟子請教時卻遇到了委婉的拒絕。難道真是像孟子說的那樣,自己孤陋寡聞不知他們的王霸事跡嗎?當然不是,孟子隻不過是想借機宣傳自己的王道理念。孟子和齊宣王的對話充滿著智慧,是《孟子》一書中精彩的一章,它較全麵地闡發了孟子關於王道的政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