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朝,楚國有一位女子叫貞姬,她是白公勝的妻子。她很早就守了寡,靠紡織紗布掙點錢來維持生計,守節不嫁。後來吳王聽說這位女子很賢德,就差一位大夫拿著黃金兩萬兩,還有一雙白璧作為聘禮,又用三十輛車子去迎娶她做吳國的夫人。這是富貴在麵前了,一般人看到這種情形能不動心?可是貞姬卻辭卻了,她說我的丈夫白公不幸早亡,我情願一輩子守著他的墳墓,了卻我的天年。現在君上賜給我黃金、白璧的聘禮,又用這麼多的車子來迎接我,可是這都不是我願意聽見的事情。她講,“棄義從欲者,汙也”,就是拋棄了義理,而依從於欲望,汙也,就是汙穢;“見利忘死者,貪也”,見到了厚利就舍棄了道義,忘死通常是為道義可以舍棄生命的意思比較多,但是這裏是指把丈夫去世這個事情忘了,這屬於在利益麵前的貪。“貪汙之人,君何以為哉”,難道君王喜歡一個貪婪而汙穢的人?如此貪婪而汙穢的人你要她有什麼用?因為吳王是敬慕她的賢德來迎娶她,她這一番話吳王也覺得有道理,真正的賢德,她能守節,所以吳王很敬佩她,也沒有難為她,而且送給她“貞姬”這個名號。貞是貞潔,姬是對女性的美稱。
在《感應篇彙編》裏麵也有這樣一個故事,發生在明朝。明朝燕王朱棣,他起兵謀反,最後自己當了皇帝。燕王府上有一個士兵叫儲福,他慷慨好義,在燕王起兵的時候他帶著母親和妻子逃亡了。後來燕王繼位,下詔把這些士兵都召回來,儲福的名字也在名冊上。儲福見詔之後仰天大哭,說我雖然是一個貧賤小兵,但是忠義不事二君。過去真的講忠義,一臣不事二君,這是男子的忠義,女子的忠義是一女不事二夫。因為朱棣謀反是行不義之事,當時還有一個很有名的人叫方孝孺,也是因為大罵朱棣而被朱棣滿門抄斬滅了十族。方孝孺是曆史上的賢者,沒想到這位叫儲福的士兵他也有這樣的忠義。他日夜痛苦,最後不飲不食,自己餓死在床上,以死效忠。他的妻子範氏隻有二十歲,很有姿色,丈夫死了以後她能夠守節,而且侍奉婆婆非常殷勤。她常常想念丈夫,悲痛的時候,自己就跑到山穀裏麵放聲大哭,不讓她婆婆聽到,回來之後還是一樣專心的孝養婆婆。婆婆死後,範氏盡全力給婆婆厚葬,而且在墳墓旁邊自己搭了個小茅廬來守孝。後來這位範氏一直到八十多歲才逝世,這些鄉親們對她很尊重,給她修了一個紀念的建築,就在她過去守孝的茅廬那裏,給它取名叫“節孝園”,來紀念這位孝婦、節婦。這真的是“存歿光榮”。
至此,“守節章”我們學習完了,最後這一段是整篇《女論語》的結勸,一個總結,一個勸勉。
此篇論語。內範儀刑。後人依此。女德聰明。幼年切記。不可朦朧。若依此言。享福無窮。
這是整篇《女論語》的一個總結,它說《女論語》是“內範儀刑”。《女論語》十二篇,這是宋尚宮所作的,宋尚宮宋若昭的姐姐若華寫的初稿,若昭進行解釋,就形成我們現在看的《女論語》,它是一篇很好的女德教材。這裏講的“內範”,內是過去講的女主內,就是講女子的規範。“儀刑”這是講到婦女的這些言行,我們講母儀、威儀。這個刑是效仿,是模範,真正按照《女論語》來做,可以成為女子的模範、楷模。《女論語》通篇講得很細,很生活化,都是日常的小事情,沒有很多大道理。就好像一位賢德的女子給我們做一個表演,這是她的劇本,你能夠按照這個劇本去演,你就是當代的賢女,當代的貞婦。當然這裏麵所講的內容畢竟是古代社會裏麵的生活,我們學習是應該用它的精神。對於一些生活上的事情,譬如說“學作章”裏麵教你怎麼紡織,現在你不需要紡織了,可是這種勤於勞務的精神我們要繼承。“後人依此,女德聰明”,就講後人,即我們現在人,如果能夠依此而行,認真地把這些女子的德行落實,依教奉行,就能夠昭明顯著。這個聰明是講一方麵你能夠成就女德,使女德昭明顯著,當然在力行這些德行的時候,你自己也能夠恢複性德,恢複本性本有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