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事夫(20)(1 / 3)

《閨範》裏麵還有一個故事。宋末元初的時候,有一位女子潘氏,出嫁以後才三個月就遇到元兵圍城是。夫妻倆躲到山上,但還是被賊人抓住了,當時她丈夫就被這些賊人殺害了。這潘氏因為長得有姿色,賊人就要侮辱她。在賊人想要侵犯她的時候,潘氏非常自若地對著賊人講,我是一介婦人,現在丈夫也死了,你現在要納我為你的妾,我怎麼能夠不從你?隻是有一個願望,希望你先把我丈夫屍首焚化,也讓他能夠有一個安葬之處,這樣也不枉我們夫妻一場。這些賊兵聽到這婦人這樣講也很高興,於是就拿了柴火燃燒起來了,把她丈夫的屍體給火化了。當火燒得很猛烈的時候,潘氏就縱身跳入烈火當中,跟她的丈夫一塊被火燒掉了。呂新吾先生評論說,這位婦人不僅有節義,而且還有這樣的智慧。麵對這樣的情形,知道很難逃脫,而如果對賊人怒罵,不屈從的話,那自己反正也是死,但是丈夫的屍首就沒人去收,沒人去火化,所以她用這種計策騙得賊人,而成全了自己的節義。這種智勇雙全不僅是女子的楷模,也是男子應該效仿的。

在宋朝末年,也是宋末元初的時候,還有類似的一個故事。趙淮,長沙人,他娶了一個婦人。當時元兵打來的時候,趙淮就被元兵捉拿了,想要讓他歸降,但是趙淮不從,最後被元兵殺害了,屍體拋到了江裏。他夫人也被元軍捉拿住,夫人就哭著對這些元將、元兵說,我一直都侍奉先生,現在他的屍體被拋到河裏,沒人去收,情不能忍。我希望你們能夠把他掩埋,我願意終身侍奉您,我也沒有遺憾。元將聽到之後就生起了憐憫心,看到太太也還是很年少,又有姿色,所以就命人把他丈夫的屍體撈上來,給他進行火化,火化之後就放到了一個小缸裏頭,太太就持抱著骨灰缸。因為路上要坐小船,在江上走,等到船到江中心的時候,這個太太仰天痛哭,抱著她先生的骨灰就跳到水裏淹死了。

這些故事都是在曆史上所記錄的烈女的例子,用它來詮釋“若有不幸,中路先傾,三年重服,守誌堅心”。我們要從這些故事裏頭去領悟那種節婦的道義感,那種道義重於生命的正氣,真正是視死如歸的精神。當然,可能我們會很幸運,不會遇到這些磨難,但是這種道義感,這種正氣不能沒有。

底下一句“保家持業,整頓墳塋。殷勤訓子,存歿光榮”。這是講丈夫去世以後,要為丈夫保守家業,撫養後代,還要為丈夫整頓他的墳墓,現在多半是火葬,也應該常年祭祀。《孝經》上講的“春秋祭祀,以時思之”,不僅對父母,對夫君也是一樣。

更重要的是“殷勤訓子”,教訓教育後代,為丈夫留後。《孟子》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以殷勤訓後這是做一個母親最重要的事,前麵“訓男女章”我們已經講得很多了。而能夠好好地教養後代,不僅是對過世的丈夫最好的安慰、最好的獻禮,而且也是為社會、為國家培養人才,也是第一功德。能夠守節,也就是我們能夠把心思、精力集中在教養後代上,這一定能夠出人才。

像清朝的尹會一,我們之前有講過這個案例,他是雍正時代的進士。他早年喪父,他的母親二十七歲守寡,為丈夫守節五十年,七十七歲離開人世。丈夫死後她把全部精力就擺在孝養公婆和自己的父母,以及教養後代上。這位女子真的難??,養四位老人,自己的父母和公公婆婆,靠自己紡織為生,同時還要教養自己的孩子。她自己讀過書,親自教孩子念四書五經,後來孩子長大了,替兒子找老師,嚴格地要求他,真正把孩子教成才了。

這樣“存歿光榮”。現存的是自己還有兒女,歿是講死去的丈夫。如果還有父母,現存的人因你能守節,你能有道義而光榮,受世人的敬重,特別是節婦受人敬重。死去的丈夫他在九泉之下心裏歡喜,他也因你而感到光榮。學了佛法我們曉得,你能夠一心一意去教養兒女,去侍奉公婆,而且為死去的丈夫多做功德,他不僅光榮,他能超生,你把你教養兒女的功德回向給他,他都能超生。印光大師講,為社會培養一個良民就屬無量功德,這個功德回向給他,死去的丈夫肯定超生成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