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老講上善若水,什麼叫上善,你就想著水是什麼樣的德行,你就效法它,你就是上善。水,我們講過它有兩個德行,一個是謙卑之德,你看它從高往下流,它不會爭高處,它隻會讓,它不會爭。好的女子就像這樣,在一家裏麵她不會跟丈夫爭高低,在社會上不會跟別人爭高低,與人無爭,於世無求,水之德。第二個它能柔順,水流到哪裏它就隨順那個形狀,流到圓的池子裏就圓形,方的池子裏就方形,河道怎麼曲折它都隨順而流,沒有自己的執著,守著柔。女子如此,她就能堅強,守著低,她就是高,這是上善。
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對這個世界就一切都要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才行。對於身體要是執著了,怕死、放不下,不行,求往生也往生不了。而如果心裏麵有貪愛,貪利、貪男女之欲、貪名、貪享受等等,這些統統都是往生的障礙,所以愛欲是生死之根。萬一遇到不幸,丈夫過早離開我,我能夠恪守婦道,能夠守住寂寥的生活,我能夠放下世間名利欲望,我能夠修清淨心,這個人一定能夠往生。她沒有所求,這是上善之人,而正因為這樣的一種苦難的境界成全了她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豈不就是好因緣?所以哪有什麼善惡的境界?都是善境界,都是好因緣。
真的,如果不學佛法,考驗麵前比較難過去。學了佛法,知道人生苦短,而娑婆世界生生世世輪回,苦難太多了,我這一生受苦,再苦也就是短短幾十年,過了之後到西方極樂世界永生不死,那多麼快樂,真正極樂!淨土經裏麵把這個樂講得太多了,不用在這裏贅述,所以能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是往生的關鍵。所以你能夠守住婦德,你能夠守住節義,也是求生淨土的一個基礎,修持德行都屬於敦倫盡分。
話又說回來,“人不學不知義”,因為很多聖賢的典籍我們沒有接觸,我們可能就犯過很多錯。假使我們因為過去糊塗,不懂得這些道理,做錯了一些事,守節我也沒做,怎麼辦?那也不必太過遺憾,安住於當下,當下我敦倫盡分。譬如說你已經再嫁了,也不要因此給自己太多的壓力,既然已經走上這條路,這是跟丈夫就有這樣的因緣,那我們就珍惜這樣的因緣,把過去都忘掉,從現在起我完完全全按照傳統倫理道德、按照女德、婦道,來修持自己,也能成就上善之人。《了凡四訓》裏麵講,昨天的我已經死了,今天的我再次重生。現在的我就安駐於現在的緣,好好的盡我的本分,這就對了。
呂新吾先生舉了一個例子,也是講節婦的。我們多講幾個故事,用這些故事點燃我們內心埋沒已久的那種義的火把,把貞德節義點燃,重新讓正義的光明照耀起來。這裏講,有位古人叫魏溥,他的妻子是房氏。這些故事都是出自於《列女傳》,古人對於烈女專門立傳。這位房氏她自小就很有操守,十六歲就嫁給魏溥。可是沒過多久魏溥生病就去世了,去世之前對他的妻子說,我死沒什麼遺憾,隻是家有母親守寡,家裏又窮,我們孩子剛剛生下來,我心放不下。房氏哭著對他講,說我接受過父母的教誨,懂得道義,嫁到你家裏本來是要跟你白頭偕老,但是現在不能如願,這也是我的命。但是請您放心,我一定會終身照顧好婆婆,撫養我們的弱子。隻是遺憾我現在不能跟你一起共赴黃泉,因為我還有替你贍養母親和撫養兒子的義務。說完之後先生也就很安詳地過世了,心裏的事都放下了。古人是一諾千金,房氏雖然當時隻有十六七歲,就下定了決心為丈夫守節,孝養母親和撫養兒子。在安葬她丈夫的時候,房氏拿刀把自己的左耳割了下來,扔到了棺木裏麵,對她先生說“鬼神有知,相期泉壤”,我做一個證明,對天發誓,讓鬼神它們都知曉,我這種道義之心天日可見,希望將來在黃泉相見。因為割掉了左耳流下來很多血,她的婆婆看到都感動得哭了,說你何必要這樣做?房氏就說我是不幸這麼年幼就守寡,但是我有這個誌向為丈夫守節,又擔心您對我不放心,所以我發這樣的一個狠誓。她這話感動了周圍所有的人,於是這個房氏真的終身踐行她的願望。這夫婦之義真的是義重千金,能夠替自己逝去的丈夫撫孤養母,守節終身,一諾千金,一語既出,用一生來去受持,這樣的堅心真的比金石還更加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