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地正手擊高遠球的方法:以快速合理的步法移到球降落點的位置上,擊球點選擇在右肩稍前的上空,作好準備擊球的動作——側身對網(左肩對網),左腳在前並以腳尖墊地,右腳在後稍屈膝(腳尖朝右),重心落在右腳上;上體和頭稍後仰,眼盯著球,右手正手握拍舉於右肩上方,上臂與軀幹的夾角和上臂與前臂的夾角都在大於45°,小於90°之間為宜;手臂放鬆微向後拉,前臂稍內旋,手腕與前臂保持伸直,左臂屈肘自然左上舉,左肩高於右肩(在擊球過程中有利於帶動肩橫軸向後下扭轉,也有利於腰部發力)。當球降落到適當高度時開始轉體,並以肩關節為軸帶動上臂上舉(肘部稍向前),至與軀幹之間的夾角大於90°,小於180°,上臂與前臂成90°角左右,前臂往後伸,腕關節充分後伸,球拍垂於右肩後。發力擊球動作是從球拍由前臂帶動往上加速揮拍開始的。此刻,手指握緊拍柄,從手腕的充分後伸經過稍微有點內旋至前屈閃腕動作產生爆發力,擊球托的後下底部,使球往前上方擊出。擊完球之後,由於左臂的帶動和右臂擊完球之後的慣性作用,使身體轉成麵對球網,重心移到左腳上,向中心位置回動。
起跳正手擊高遠球的方法:整個動作過程與原地正手擊高遠球基本一致。不同點是:應用右腳起跳,在空中完成揮拍擊球過程的同時,左腳後擺,右腳前跨,兩腳在空中完成前後交換(這個過程必須協調一致)。擊完球之後,以左腳的內側沿在左後方先著地,上體適當前傾(以製止重心後移)。緊接著,右腳在右前方著地屈膝緩衝,左腳後蹬,即向中心位置回動。
如果擊球時拍麵正對前方,發力方向是正前上方,擊球托的後下底部,則成直線高遠球。如果擊球時拍麵斜向左側,發力方向是左前上方,擊球托的右後底部,則成對角線高遠球。
(2)頭頂高遠球
采用正手握拍法,擊球點在頭頂的前上方,用正拍麵擊出的高遠球,稱為頭頂高遠球。一般在對方擊來左後場的高球時,常用它還擊。頭頂擊高遠球分原地的和起跳的兩種方式。初學者應先學原地擊法,逐步過渡到起跳擊法。
原地頭頂擊高遠球的方法:
準備擊球時,應右腳在後,上體向左後仰,擊球點選擇在頭頂前上方(或左前上方)。揮拍的路線是右臂的肘關節高舉過肩,稍靠近頭部,使球拍繞過頭後再向前揮擺。在揮拍過程中,前臂稍微內旋帶動手腕由後伸經內旋往前屈腕,同時肘關節急速製動,以鞭打狀產生爆發力,將球擊出(擊球托的後下底部,則成直線球;擊球托的左後下底部,則成對角線球)。擊完球之後,球拍順勢經體前收至右胸前。
起跳頭頂擊高遠球的方法:與原地頭頂擊高遠球的方法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後退的最後一步,右腳應向左後方撤,右腳著地後應向左後上方起跳。起跳時一定要掌握好時間和選準擊球點,在空中完成擊球動作的同時,應收腹使上體前壓,左腳後擺,右腳前跨,兩腳作前後交換。擊球後,以左腳的內側沿在左後方先著地,緊接著右腳在右前方著地屈膝緩衝,並用左腳後蹬向中心位置回動。
我國運動員步法移動比較快,對於在自己左後場上空的來球,都比較習慣用起跳頭頂擊球。這種擊球技術比反手擊球力量大,球快而凶狠,在擊球之前能較清楚地觀察對方所處的位置和移動方向,有利於選擇球路,控製球的落點。
(3)反手高遠球
在自己左後場區上空的球,以反手握拍法用反拍麵擊出的高遠球,稱為反手高遠球。一般情況下都采用原地反手擊高遠球,很少采用起跳的擊法。但是,也常常采用右腳往前跨與揮拍同時的擊球方法。
反手擊高遠球的方法:當判斷來球是在左後場區上空,決定采用反手擊回高遠球時,應即刻起動,向左轉身向球的降落點位置上移動。與此同時,必須將原來的正手握拍法變為反手握拍法,右肘關節稍往左移,上臂與前臂約成90°角,手臂與握拍都要放鬆,舉拍於左胸前。當右腳向左後場區跨出最後一步時,重心移到右腳上,膝關節微屈,左腳在後,腳跟提起,腳掌內側點地,背向球網,微收腹,頭上仰,眼盯球,擊球點選準在右肩上方。當球降落到適當高度時,右腳蹬地,上體往後伸展以帶動右肘關節往上提,形成肘關節先行之勢以帶動前臂加速往上揮拍擊球。擊球時,手腕由原來的屈的姿勢經前臂內旋至加速伸腕閃擊,握緊拍柄,拇指頂壓,將球擊出。擊完球之後,隨著揮拍的慣性和右腳向右後蹬轉的力量,身體隨即轉成麵對網,向中心位置回動。
2.平高球
擊出飛行弧線比高遠球低,但對方舉拍又攔截不到,落點在對方端線附近場區內的球,稱為平高球。平高球是屬於後場快速進攻的主要技術之一,它是比賽中控製與反控製,直接進攻或主動過渡以創造進攻機會的有效手段。
平高球技術是從高遠球技術發展而來的,是我國運動員在60年代初期,根據當時國內外技術向加快比賽速度的方向發展的趨向,在訓練與比賽的實踐中改革了場上的步法,提高移動速度,改革了擊球手法,加大揮拍擊球時的爆發力,加快球的飛行速度,調整球的飛行弧線而逐漸發展完善起來的,成為今天的快速進攻的技術。在比賽中,通常運用平高球控製對方後場底線兩角,迫使對方在匆忙後退中回擊球。如果對方移動步法較慢,反控製能力較差,則回球質量差,就會有機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