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積患重重,當共建世界新文明(1 / 3)

台灣的驕傲

以上六講談到台灣的曆史發展,也談到台灣目前的情況。四百年來,台灣這一座荒蕪小島,一批一批的移民,前赴後繼,終於成就了今天的情況。四百年來,中間還包括被日本占領的五十年,為人奴役,卻也獲得許多發展的經驗。戰後,台灣回歸祖國,太平洋戰爭留下的滿目瘡痍還沒有收拾幹淨,內戰又起,台灣也經曆了六七十年的艱苦歲月。

凡此種種,以台灣現在的資源和並不安定的環境,居然能夠熬過重重的難關,成為今天世人稱為東方相當成功的地區。這一成績得之不易,多少代胼手胝足、焦思苦慮、勤勤懇懇,才有此結果。在台灣的人因此不無自豪,外麵的人對台灣也頗有讚譽。回頭看看,雖然有可喜的成就,但是也有許多沒有完全做到的遺憾。這一講就是反思台灣幾十年來的發展,一方麵對台灣是激勵,是自我的鞭策;另一方麵,對大陸而言,台灣的成功與失敗,又何嚐不是值得參考的借鑒?

台灣最足以自豪的,當然是經濟的發展。自從20世紀50年代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以後,台灣從農業社會一步步轉化成為工業社會。今天在國際貿易上,台灣累積了大量的外彙,在東亞號為富裕地區。台灣生產的信息科技原配件,幾乎滿足了全世界信息工業的需求。甚至有人說,世界上大部分汽車內部的小計算機,大概都是台灣工廠生產的。

經濟發展錯失的機遇

回頭看看,信息工業的發展,是台灣階段化發展的一步,這一步已經維持了將近二十年。當年在蔣經國執政的晚期,原來計劃是要有一定的發展程序,一步一步升級台灣的產業結構,前麵已經談過。但是發展到信息工業和石化工業,下麵一步並沒有再走下去。據我所知,原來的時間表上,石化工業和信息工業以後,還要發展微型產品(納米)和生化科技。可是,至今生化科技還沒有真正地紮根,更談不到成長,微型產品更是落在已經有成就的其他地區之後。如果再沒有進一步的發展,台灣的產業終究會漸漸淪為夕陽產業。

今天石化工業對台灣的居住和生態環境,都有極大的負麵衝擊。實際上,不應該再繼續發展了。信息工業長期停留在代工階段,沒有發展自己的品牌,也沒有出現從頭到尾可以自己生產的產品。回顧當年比台灣起步略晚的韓國,他們有自己品牌的汽車,有自己品牌的計算機,有自己品牌的電視機。韓國的生產是全麵的,從頭到尾是一貫的作業。本來工業基礎比台灣好的日本,當然更占優勢,日本品牌的汽車在全世界名列前茅。

近幾年來台灣信息工業能夠獲利,有一部分原因是很多生產程序移到大陸,利用大陸廉價的勞工和非常優厚的土地、用水條件,使得台灣的工業能獲得優勢,在世界的競爭中得利。但這種形勢不能保持長久不變。第一,大陸的生產成本上漲;第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廉價勞力正在慢慢興起,這些都是使人擔心的。實際上,2012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除了幾個大的企業如鴻海和廣達以外,其他的廠家業績並不理想。台灣的經濟成長不僅遲緩,而且很快就可能走向負麵。

台灣信息工業的發展,一大原因是利用大陸廉價的勞工、土地和用水條件。

在蔣經國執政的晚期,他曾經有一個構想,要讓台灣發展成東亞地區的營運中心。所謂營運中心,就是包括物流的運輸、倉儲和金融的調度、儲備等整套業務。連戰擔任“行政院長”的時候,曾經大力推動這一計劃。但是1989年後,李登輝對大陸懷有極大的戒心,采取了“戒急用忍”的方針。這樣一來,台灣成為東亞營運中心的時機就錯過了,上海、新加坡和香港都在這營運中心的角色上各有地盤,台灣已經沒有可以插足的餘地。

巨大的經濟隱患

台灣的經濟,正如世界其他資本市場一樣,麵臨泡沫化的危機。最大的危機,就是房地產的泡沫化。房地產惡性增值,不斷擴張其占有的規模,也不斷刺激了市場的需求。台灣房地產市場能夠如此誘人,乃是因為台灣快速的城市化,使得許多城市,尤其是台北市及其周圍,吸引了許多新的居民遷入。住宅、廠房、店房和街市不斷擴張,將本來是農田或森林的土地,轉變成城市土地,其價值就增加了數十倍,乃至千百倍。然而,在土地效用上,其實際的增值和市場的價值之間,有很大的脫節。於是,房地產造成的巨大經濟體,要靠使用土地者的分期付款來支撐,經濟體越來越龐大,支撐的力量會不堪重負。有一天繁榮的房地產泡沫會破滅,就難免引發全麵的經濟危機。一般老百姓就沒有能力再負擔他原以為是有價值的房地產,這是在美國、歐洲、日本都已經出現,台灣也快要出現的現象。

這個危機最終會造成經濟的蕭條和衰退,同樣的情形在大陸上也正在發生。大陸看到台灣、日本和美國的經驗,應該有所警惕。台灣如何免於這一災難,也應該早早著手。在李登輝執政的時代,王建煊(安徽合肥人,台灣當局前“財政部長”、“立法委員”,新黨領導人,在台灣政壇上有“小鋼炮”、“王聖人”之稱。)曾經建議,都市土地也應有節製的政策,不能讓投資房地產的建商獲得暴利。可惜,他的政策並沒有得到采納。今天再回頭矯正,也已經太晚了。房地產的任意開發,使城市無法做整盤的規劃。台北市目前的道路和居住環境,完全沒有辦法再作合理的調整。相對的,新加坡有全盤整體的發展,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香港有新城鎮的發展模式,台灣卻沒法再作調整。同樣的情形,大陸也要有所警惕,不能重蹈台灣任意發展的覆轍。今天要進行都市更新,談何容易?拆房子容易,成千上萬的居住人口如何安排?這不是易事。

證券市場是另一個大問題。台灣今天的股票市場規模其實不大,但是,在台灣,玩股票卻吸引了許多普通群眾。如“菜籃族”,就是家庭婦女,上街以前,先到投資證券商門市部轉轉,希望當天能在幾小時內,賺個幾百到上千元,幫助她買菜。這個現象,可以說是全民投入股市。股市的升降,影響了台灣不少普通百姓的生活,也影響了台灣的經濟體質。因為股市的暴利,許多股票經紀商成為巨富。也有許多貧民在實際上像是賭博一樣的行為中,喪失了自己有限的本錢。

社會矛盾日益增多

通過對以上各種現象的總結,可以看見台灣今天的貧富差距越來越懸殊。台灣富有人口的比例,大概也和美國差不多,不過是全部人口的百分之一。貧窮人口正在擴大,中產階級正在縮小,可能會逐漸消失。這一現象在中國大陸、日本和美國都同樣出現了,台灣不是例外。不過,在台灣這小小島嶼上,這種現象本來可以及時矯正的,現在可能已經太晚了。最近“行政院”在籌劃征收證券稅,推動這個政策的部長沒有得到內外的支持,終於掛冠而去。今天,一時還不會出現嚴重的危機,但危機的嚴重性將是難以承受的,將來危機出現之時,就可能瀕臨大崩潰。

台灣是一個移民社會,早期來的移民是以族群為基礎結合在一起的,所以有泉州人、漳州人、客家人這種分類。1948,大批大陸人口移入台灣,在台灣形成了外省人和本省人的區隔。族群分野在台灣的社會,一向是嚴重的問題。在清代,族群械鬥是長期存在的嚴重社會問題。日本人以強力的警察權,終於製止了族群之間的惡鬥。但是族群之間的猜忌,還是沒有完全消失。到今天,客家人和閩南人之間還是有相當的分割,外省、本省的距離就更大了。最能體現這些社會分化現象的,是以寺廟為中心的宗教活動——某些寺廟可能就是某些族群的團結中心(隻有媽祖是客家和閩南都會崇拜的)。寺廟動員信徒,結合外圍的同一族群的其他寺廟,每次活動,其規模和組織力都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