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走向政治民主、經濟騰飛的新時代(2)(2 / 3)

民間輿論影響力的強大,和民主運動的活動相輔相成,使台灣的民主變成不可抵禦的潮流。在“中壢事件”中,情治人員利用憲警,用棍棒打擊群眾。但是在“高雄事件”發生的時候,軍警就奉命不可動手,情勢竟倒過來了。當局不敢過分使用暴力的形式,實際上是由於輿論的督促和譴責,當局才不能不有所顧忌。

1986年,“黨外”人士在圓山飯店舉行集會,原初並沒有計劃立刻組成政黨,隻是討論有關推舉參選候選人的相關問題。後來,在會議之中,朱高正提出:何不今天就成立政黨?於是民進黨就在倉促之中誕生了。情治人員想要在這個時候加以幹涉,但蔣經國不許他們行動。兩三天以後,既然沒有反對,大勢已然,民進黨儼然就成立了。當時有些法律專家正在建議當局通過政黨法,然而,反對黨的出現,哪有經過法律成立的?都是運動成立,或是形勢的需求出現的結合。民進黨的成立正是反映了這一現象。一個真正代表一部分百姓民意的政黨,就不需要執政的政府賦予“合法”外衣。民進黨成立,使台灣終於有了兩黨政治:一個在朝的國民黨和一個在野的民進黨。

蔣經國在1988年故世。最後一段歲月,他頒布了兩個重要措施:一個是宣布戒嚴法結束;另一個,允許來台老兵回大陸探親。這兩個措施都有長遠的影響:老兵回鄉探親,終於打開了兩岸的互動。今天,兩岸之間的互動,已經提升到相當順暢的程度。結束戒嚴法條例,則掃除了所有攔阻憲政實施的障礙。蔣經國自己公開宣告:“蔣家不再有人從事政治活動。”不同於其他威權政治的領導者將權力作為家族特權,蔣經國不許再有權力傳代。

台灣本土文學的繁榮

在文化方麵,70年代中期,台灣文學的本土化現象已經出現了。這一現象,至今還在延續不斷,繼長增高。文化本土化的第一批成果,是黃春明(1935年出生於台灣宜蘭縣羅東鎮,台灣鄉土文學小說家,其創作代表了台灣鄉土文學的最高成就,在世界華文文學界亦頗負盛名。)等人將台灣本土的日常生活和心態,以長短篇小說呈現於世。這個潮流迅速擴大,蔚成風氣。自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有將近二十年之久,台灣文學都隻是大陸文學的延伸。本土的文化工作者經過學校的中文教育,在公共報刊的影響下,使用中文已沒有困難。另一方麵,日本文學留下的影響和日治時代台灣作家楊逵(楊逵(1905-1985)1932年以日文創作《送報夫》,並任《台灣文藝》編輯,1935年因反抗日本殖民統治,曾十次被捕下獄。)、賴和(賴和(1894-1943)台灣彰化人,1919年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回到台灣,與黃朝琴、張我軍一起發起白話文學運動。1934年、1941年兩次被日本統治當局逮捕,其作品具有鮮明的反殖民主義傾向。)等人開創的傳統,在本土化的文學內顯然可見。本土文學發展過程中,也有人嚐試用本土方言作為文字工具,然而,並沒有取得十分可觀的成績。同樣,本土的藝術、手工業,甚至宗教活動,都成為黨外運動者掌握的重要工具。

然而,漢文化畢竟是台灣文化的本源,其涵化的深度,還是遠遠超過日本或西方文化的影響。以文學的範圍為例,日文雖是日治時代的官方語文,但台灣作家能夠在日文文學圈占一席之地者,終究為數不多。1949年以後,中文恢複其主要語文工具的地位,經過一代的教育和日常使用,台灣作家不論是本地出生,還是外省人後裔,都有機會施展才能,發表著作。數十年來,早期的作家中,原籍台灣作家的比例已經超過來自大陸的。尤其是60年代到70年代,一批青年作家成為新一代的創作群,如餘光中、楊牧、鄭愁予、白先勇、施叔青、朱天心等人,創造了亮麗的成績,在近代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堪稱“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文文學開花結果的階段。這一現象,討論《台灣文學》,日據時期台灣人創辦的最後一個現代文藝雜誌。

台灣文化發展或者中國文化發展時,都必須大書一筆。

中文與今天台灣的文化現象,呈現本土化和延續中國文化的軌跡,這兩條軌道之間既有互動,也有對抗,糾纏難解,卻是誰也不能離開誰。

李登輝重政治權力輕經濟發展

蔣經國在1988年逝世,他的任期還沒結束,就由李登輝接任大位。李登輝執政兩屆,主掌台灣的政治和文化十餘年之久。在他手上,台灣在政治上完成了民主化的政黨輪替,全麵選舉代替了間接選舉。這些都是李登輝在貫徹民主化上值得稱道的成就。在政黨輪替的過程中,國民黨本身改變體製,不再是一個獨占政權的政治團體。國民黨內部的成分也因為世代轉換,逐漸從民間吸收,不再是大陸來的人,而是大量的本地人才。民進黨也一樣,因為有合法的身份,自然得以迅速成長。尤其在南部,民進黨的領導地位已經不可動搖。相對而言,國民黨在北部都會擁有相當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