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初期,蔣經國開始直接主持經建會。從他任經建會的主委開始,一直到嚴家淦任“行政院”院長時代,他都致力於台灣的基礎建設。也許因為蔣經國長期和政府中的技術官僚接觸,如農複會、電力公司等機構的工作人員,他逐漸了解到,這些人的做法,和傳統的黨官僚、軍人及情治人員完全不同。技術官僚是理性的、務實的,善於多方考慮和處理問題。於是,他用了一批從大陸帶來的技術官僚,包括孫運璿(孫運璿(1913-2006)台灣高層技術官僚、知名政治家,被許多人認為是台灣科技產業的主要莫基者,堪稱“台灣經濟的推手”。)、費驊(費驊(1912-1984)台灣政治人物,是台灣“國家公園”的催生者之一。)、陶聲洋(陶聲洋(1919-1969)江西人,早年留學德國,為戰後台灣的技術官僚之一。)、李國鼎(李國鼎(1910-2001)政治家兼經濟學家,曾任台灣“經濟部”及“財政部”部長,在任時推動許多經濟建設,被譽為台灣經濟奇跡的重要推手。)、蔣彥士(蔣彥士(1915-1998)浙江杭州人,曾任台灣“教育部”部長、“外交部”部長、“總統府”資政。)等人。嚴家淦是他的上司,本身就是一個很能幹的技術官僚。這批人共同創造了台灣經濟發展的業績。
1974年9月,台灣“行政院院長”蔣經國與內閣閣員在立法院作施政報告,並接受立法委員的質詢。其主要閣員為:“行政院副院長”徐慶鍾、“內政部長”林金山、“外交部長”沈昌煥以及“財政部長”李國鼎。
70年代初期,蔣經國的注意力在於經濟發展。第一步,次第推行“十大建設”(指台灣當局於20世紀70年代在台灣推行的一係列基礎建設工程。當時,台灣當局鑒於台灣許多公共基礎建設,如道路、港埠、機場、發電廠等尚處於匱乏欠缺的狀態,再加上1973年10月第一次石油危機發生,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為了提升和深化總體經濟發展、緩解由於“出口擴張”而日益凸顯的新矛盾,開始規劃進行十項大型基礎建設工程。由蔣經國提出,建設自1974年起,至1979年底次第完成,共動用新台幣3000餘億元。),作為經濟發展的配套措施,包括:修建高速公路,鐵路電氣化,改進港口和機場,增加新的能源,如水電、核能等,作為未來開展工業建設和對外貿易的準備。從那個時候開始,一直到80年代,台灣的經濟發展遵循幾個階段,逐步進行。
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
以產業結構而論,從農產品加工過渡到日用品的外銷,然後從日用品的外銷進入一般電器器材的外銷。70年代,台灣開始注重大規模的紡織工業建設,成立了“紡拓會”(1975年根據台灣產業發展政策及紡織業的需求,在相關單位的輔助與紡織業的捐助下成立。旨在為市場拓展、產業發展、商情搜集、配額運用、提升設計、改善生產技術與經營管理等方麵提供服務,促進當局與紡織品設限國進行談判谘商。),作為民間業者和政府的聯絡單位。紡織工業的推廣,也連帶推廣了石化、塑料業。這一發展,造就了一大群能幹的企業家,建構了許多新企業。為了推廣石化工業,政府實施鼓勵民間企業發展的措施,如五年免稅,又如給予優先權利去劃定工業區等。王永慶(王永慶(1917-2008)台北人,祖籍福建安溪,台灣著名的企業家、台塑集團創辦人,被譽為台灣的“經營之神”、“台灣的鬆下幸之助”。)的台塑利用這些措施,取得極大的發展優勢。運輸和交通事業方麵,公營的招商局和華航都轉變為民營。相應的,民間的長榮企業集團在海運和航空方麵,也都迅速地發展。這些項目的開展,使台灣的對外貿易獲得了一定的優勢。
從石化工業升級到信息業,同樣的,相關部門也成立了資策會,推動台灣的信息工業,幫助民間企業從海外取得專利,標下訂單,取得原料,並提供種種相關的服務。為了和新起的工業配套,成立了新竹園區和其他比較小的園區。在園區之內,高科技的工廠可以得到很多方便。這一切產業升級措施和配套措施,使台灣終於發展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很快就在塑料業和信息業上,成績亮麗,占了國際市場上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