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9年國民黨政府遷來台灣,到20世紀70年代,二十年之間,世界局勢不斷變化。朝鮮戰爭爆發,美國和台灣關係密切;朝鮮戰爭結束,世界兩大陣營的冷戰方興未艾。那時,台灣並不處在兩個陣容衝突的焦點,而且大陸內部風風雨雨,經曆了許多起起伏伏的運動,一時顧不到台灣,於是台灣有了一段喘息的時間。台灣本身呢,蔣介石那一代人重返大陸的希望,後來逐漸成了遙不可及的美夢。於是,海峽兩岸基本上處於一個對峙而不衝突的局麵。我的盼望是:璧合之前須有珠聯,鏡圓之時還待金鑲;其間必有一段過程,一段秉承善意和理性、彼此相處的過程。
台灣應對新時期的政治結構調整
台灣有將近二十年的時間,逐漸進行內部調整,以適應在台久居的形勢。二十年來,蔣介石自己和選他出來的民意代表、“國民大會”以及監督“行政院”的“立法委員”們都垂垂老去。原有的機製很難維持“法統”的長存,無窮的“國祚”不能依靠有限的人壽繼續下去。
有關法律規定,地方各級的民意代表和縣市長,也要經過民選產生。二十年來,在這一製度下,台灣人民已經熟悉如何遵守民主選舉的規則,選出自己的民意代表和地方首長。台灣經曆這個過程,獲得的經驗是複雜的:一方麵,台灣延續了長期以來地方豪強的影響力,以及族群彼此間的分野;選舉因此往往不是憑借著政見,而是憑借著歸屬和認同,以及地方利益的劃分,這一民主基礎其實並不理想。另一方麵,民眾對選舉程序已經很嫻熟,新一代的民眾已知道應該如何擺脫過去的習慣,用理念作為選舉的訴求。而且,在這一段國民黨一黨執政的時期,還是有一些國民黨以外的候選人,經過民選而踏入政治領域。例如,台北市的市長高玉樹和國民黨並無淵源,也能高票當選。他是一個很優秀的市政專家,今天台北市的很多建設,在他的時代已經有所規劃和實現。
在民意代表方麵,當局采取了一個過渡的辦法:大陸時代選出的民意代表固然留任,以維持“法統”;台灣地區本身則按照人口比例,根據規定,定期選出應有的代表。這是所謂“增、補選”條款,逐漸調整原有的民意機構成分。台灣地區新當選的民意代表之中,國民黨支持一些候選人,包括地方有名望人士,也包括國民黨的黨工。這些人挾國民黨的優勢和資源,當然有較多機會當選。還有一些是本省長期參與民主運動的地方領袖,也頗有人當選了。當時的民意代表,如,郭雨新(郭雨新(1908-1985)台灣宜蘭人,黨外運動元老之一,被稱為“黨外祖師爺”。)、許世賢(許世賢(1908-1983)出生於台灣省台南市,是台灣第一位女博士、女縣市長,有“嘉義媽祖婆”美名,也是嘉義政壇“許家班”的開山始祖。)等,這些人當選為“立法委員”,在國民黨心目中是大出意外;既然已成事實,這些人的影響逐漸增高。而且,他們的當選鼓勵了台灣的有誌之士,通過民主選舉的渠道進入政治領域,發揮應有的影響力。經過新陳代謝,經過增、補選舉產生的當地代表,民意機構的成員比率,終於占議會的大多數,改變了原來“萬年國會”的結構。
民主運動的興起
日治時代,台灣的民主運動其實已經開始,林獻堂等人,如上一講所說,經過十餘次的請願,希望日本政府賦予台灣百姓民選代表的權利。他們的請願沒有成功,這批爭取台灣民權的地方領袖,此時為爭取民權,重新努力。不久,林獻堂去了日本,不再回台灣。郭雨新、李萬居等人還繼續為台灣人民爭取民主的權利。因此,台灣民間已有一股蓄勢待發的力量,經過不同的途徑,為台灣人民爭取民主的權利。
20世紀60年代開始,國民黨政權的結構逐漸改變。蔣介石老了,國民黨的上一代人物也都老了。蔣經國隨侍乃父,身在權力中心,成為蔣介石最信任的左右手。
他的職務由“政戰首長”晉升為“國防部長”,然後又轉往經建會(“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的簡稱,台灣“行政院”轄屬的政府機構,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專責機構,也是策劃台灣地區發展走向的主要幕僚單位。),升任“行政院”副院長,輔佐嚴家淦(嚴家淦(1905-1993)江蘇吳縣(今蘇州)人,1975年蔣介石去世後,繼任“總統”。1978年後,任“中華文化複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會長。政治結構和社會結構的改變,也都必須從經濟結構改變的角度,才能理解相應的關係。)。他已經掌握了軍事和經濟兩方麵的實權。1975年,蔣介石去世,嚴家淦接任,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院長,握有行政大權。1978年,他接替嚴家淦,直到1988年去世,他主導台灣發展,因應內外變化,也有二十餘年之久。在蔣經國任期的後半段,也就是他權力巔峰的時代,台灣內部最重要的改變,乃是經濟的市場化和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