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國民黨“威權”統治台灣(2)(2 / 3)

台灣推行“國語運動”

綠島是國民黨關押政治犯的地方。台灣光複後,當局推行“國語運動”,原來的構想並無惡意,結果卻在無意中造成台灣本土觀念對中國認同的文化抵拒。陳儀接收台灣以後,有一批所謂“半山”致力於推動“國語運動”。他們的本意,是認為台灣族群之間有方言的隔閡,應有一個大家可以交流的普通話作為日常

推行“國語運動”在台灣基本上非常成功,今天幾乎每一個台灣同胞都會說普通話,但付出的代價也是沉重的:不斷引發台灣同胞的憤怒,因為他們必須要放棄母語,學習一種完全陌生的語言。本來用意不惡的政策,因操之過急,以致台灣人在公眾場合,有不能開口的窘態。這種心理上造成的傷害,並不比威權體製本身造成的傷害少。

台灣民主化運動的第一步

政治體製方麵,既然已經實行憲政,台灣也必須依法實行民主選舉。1947年,台灣已經選出“國民大會”代表。1948年,台灣開始選舉鄉鎮和縣市民意代表,慢慢推廣到選舉省議會、縣市長。這些工作在日治時代是不可能做到的。在日治時期,台灣的同胞至少發起過十五次請願,要求台灣開展民主化和自治的選舉活動,十五次都不能得到日本政府的響應,而在威權製度之下,台灣居然開展了地方性的選舉。

這種地方性選舉,卻也有它的後遺症。威權體製下的選舉,不會公平公開;黨政合一的政治文化,一定是國民黨完全控製地方。不僅選舉過程有瑕疵,而且選出來的一定是地方豪強,以及願意和國民黨政權合作的人士。這樣的地方選舉,使得此後的台灣民主化進程,經常會受地方派係幹擾。在威權時代,雖然完整的民主體製並不能順利實行,但比起日治時代,至少是跨進了一大步。“立法委員”的選舉和“國民大會”的選舉,使台灣若幹精英進入民意機構;縣市長的選舉,也確實使許多當年向日本要求民主化的台灣人士,能夠通過地方選舉得到一定的位置。這些民主化的種子,要在改革開放以後,才能逐漸生根發芽。

台灣農業的發展與調整

台灣回歸祖國以後的二十幾年中,經濟的發展,最值得注意的,乃是農村產權結構和農業發展水平有了一次同步的改變。這一次整盤的調整,由農村生產關係的調整開始。20世紀50年代初期,當局實行“三七五減租”政策。占農業人口中最大部分的佃農,按照習慣,需向地主繳納50%的收獲所得,作為租地的租金,“三七五減租”政策實施後,佃農隻需繳納37.5%的所得,租金減了四分之一。緊接著,又推行“耕者有其田”政策:將日本留下的產業股權,分配給地主,補償地主,換取土地的所有權;領耕地的佃戶,則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承購他們正在耕種的田地,成為自耕農。

同時,當局通過“農複會”(“中國農村複興聯合委員會”的簡稱。1948年,由美援資助所成立的農複會創建於南京,1965年在台北終止運作。在此期間農複會作為我國台灣地區與美國政府的聯合機構持續運作,其目標在於以中國農村複興工作重建中國社會。農複會成立後不久,隨蔣介石政權遷移台灣,其工作亦轉為協助台灣進行土地改革。)的工作,給予農民技術上的協助:輔導農民,獲得育種、施肥和耕種技術,也推廣使用化肥和殺蟲劑。日治時代已經有過第一波農業革命,經過20世紀50年代、60年代農複會的工作,台灣農業又有一次躍進,農業產量和農戶收入都有大幅增長。台灣不僅走出了太平洋戰爭以來糧食不足的困境,而且果、蔬、蔗糖等農產品的產量增加,使農村的收入提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