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五十年的“亞細亞孤兒”(2)(2 / 3)

也有些人回到大陸發展事業,張我軍、黃朝琴(黃朝琴(1897-1972)台灣政治人物,為台灣20世紀50年代“半山”派的政治人物代表。)、洪炎秋(洪炎秋(1899-1980)台灣早期作家。)等,不勝枚舉。連橫(連橫(1878-1936)曆史學家、詩人,台灣台南人。)則將獨子連震東(連展東(1904-1986)台灣的政治人物,前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的父親。)送回大陸,托人照顧,要兒子還是中國人。回大陸的台灣人,其實為數不少,他們常以閩南或客家祖籍為籍貫在大陸工作,這些人在台灣光複後回到台灣,被稱為“半山”(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台灣人稱呼來自大陸的人為阿山,本地人為阿海。“半山”一詞,則是指曾經居留大陸一段時間再返台的台灣人。就政治含義而言,所謂的半山必須是在中國大陸期間,在國民政府或國民黨黨部係統內任職,以及在行動上擁護國民政府的人士。)。

中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進一步加強對台灣的控製,終於使得所有想要通過和平途徑,爭取台灣人政治平等權和文化自主權的努力,化為泡影。可是,當年爭取台灣人權的運動,留下了種子。林獻堂(林獻堂(1881-1956)原籍福建龍溪,是台灣中部大地主後代。林獻堂是台灣日治時期非暴力反日人士中右派代表人物,被稱為“台灣議會之父”,後因“二二八事件”遭國民黨所忌,避居日本。)、蔣渭水(蔣渭水(1891-1931)被視為最重要的日治時期反殖民運動領袖。)……他們一脈相承,堅持為台灣老百姓爭取民主權利。1945年,台灣光複以後,這一係列運動,和本土的運動合流。這個留待下一講再討論。

日本在台灣的“皇民化運動”(即日本化運動,指自甲午戰爭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改造朝鮮、琉球、台灣及中國東北居民以使其對天皇與日本國家保有高度忠誠心的強製教化政策。)

五十年的日本統治,在後半段發動了“皇民化運動”,願意接受日本文化的台灣同胞,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隻用日語。當局要求他們采用新的日本姓氏,放棄原來的中國姓名。“皇民”必須放棄中國祭祀祖先的儀式,皈依神社的神道教(日本固有的宗教,大致可分為神社神道、教派神道和民俗神道三大係統。崇拜多神,號稱“天地神祇八百萬”,而以崇拜代表太陽神的“天照大神”為中心,並尊之為日本民族的祖神。公元4世紀時以大和朝廷為中心的、統一的奴隸製國家成立後,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宗教體係。自稱日本民族是“天孫民族”,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後裔,並且是其在人間的代表,皇統即神統。19世紀中葉明治維新後,建立了“神皇一致”、“祭政一致”的“國家神道”。這種國家管理的神道體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始告解體。)。到太平洋戰爭時期,“皇民”家庭的人數,也不過是台灣人口的百分之七左右。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需要台灣的人力支持,皇民化運動加速進行。1945年台灣光複,真正是“皇民”的台灣同胞人數,也不過占全部人口的百分之十而已。

在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之中,日本人不太敢用台灣人在大陸作戰;如果用台灣兵,也隻是分散在各個日本的作戰單位之中。但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就大量征用台灣人參軍,最初擔任輔助戰士的台灣軍夫,還不能算真正的日本軍人,後來兵源越來越不夠了,才將參軍的台灣人納入日軍編製。台灣軍夫和軍人在南洋的表現,居然和日本人基本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