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台北市板橋林本源庭園一景
此庭園為台灣保存最完整的園林建築,原名“林本源園邸”,是清乾隆時期福建漳州籍豪商林氏的花園。台北板橋林家在清代以屯墾富甲一方,為台灣豪族之一。
洋務運動在台灣
鴉片戰爭以後,列強紛紛要從中國這古老的帝國取得利益,中國的反應當然是要發憤圖強。1840年以後,列強紛紛對台有所企圖。美國的佩裏(Matthew.C.Perry,1794-1858)曾經帶領美國艦隊,打開日本的門戶。他也看中了基隆,曾經建議美國政府取得基隆,作為美國在東方的基地。美國政府卻沒有采納他的建議。此外,法國、德國也都有過類似的打算。《天津條約》(1858年清朝政府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後,與美國、英國、法國和俄國在天津所簽訂的一係列不平等條約。)以後,台南和滬尾(淡水)都被列入對外開放的港口,高雄、基隆也陸續成為開放港口。最嚴重的是1874年,日本製造“牡丹社事件”(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日本明治七年)琉球王國船難者遭台灣原住民殺害,日本因而出兵攻打台灣南部原住民部落的軍事行動,以及隨後中日兩國的外交折衝。這是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首次對外出兵,也是中國與日本在近代史上第一次重要外交事件。),向台灣出兵,攻擊今天屏東的牡丹社。1884年,法國海軍曾經炮轟基隆滬尾——這一連串的事件,使得清政府不得不對台灣采取措施,在台灣進行了洋務運動,遂將現代文明帶入台灣。從1856年到1895年的四十年間,台灣的幾位地方首長,沈葆楨、丁日昌和劉銘傳,努力推進台灣的建設,他們前後推行的事情,包括架設電線、開辟山地、開拓道路。他們改進舊式的樟腦業、茶葉和製糖業等各種製造業。他們用新方法開采煤礦和硫黃。劉銘傳更是致力於將台灣建設成現代的省份。在他手上,台灣成為大清帝國的一個行省,不再是隸屬於福建的一部分。劉銘傳設計台北市的建設,可能是中國第一個有相當規模計劃的都市建設。他係統地規劃了台北市的街市和商店的規格。今天台灣習慣的店屋格局,還是延續著他的規劃。他也計劃建設從北到南的縱貫鐵路,從基隆一直鋪設到高雄。在他任內,隻完成了台北到新竹一段,這竟是中國自行興建的第一條鐵路。沈葆楨、丁日昌和劉銘傳都致力於推動國防建設,在基隆、淡水、高雄等地設立了炮台和港口的設施。台灣全省的電報係統,可能是中國第一個地區性的電力通信網。這些工作可能是台灣現代化的第一步。在整個東亞的現代化建設之中,台灣地區的建設也是為時相當早的個例。
1896年,台灣億載金城。位於台南市安南區南端,後稱“大炮台”,為日本因牡丹社事件侵台後,清政府為鞏固海防而聘請法籍工程師所修建。炮台四周有護城河,城門開向東南,城額“億載金城”及城內“中流砥柱”字樣為台灣欽差大臣沈葆楨親筆所題。
因此,清朝統治台灣的時期,是台灣曆史上很重要的一個段落:台灣從一個對外沒有太多交通的海島,轉變成太平洋西岸最早邁入現代文明的地區。在短短兩百年間,台灣走過了其他地區幾千年的曆史。台灣一方麵快速地進入近代,另一方麵,由於發展太迅速,也保留了許多前近代的傳統社會特色:族群的分類、鬥爭,以及豪強領導的類封建社會。這是一個看來吊詭的現象,卻也讓台灣此後的發展,能夠比較易於接受現代事物。在後來日本占領台灣時期對台的建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回歸中國後,在艱難中依然有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其實這些都和本講所說的過程有相當的繼承關係。曆史畢竟不是空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