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0章 為什麼說陸羽著《茶經》與佛教飲茶習俗有關?(1 / 1)

《茶經》,作者陸羽(733—804),大約成書於上元元年(760年),是一部記述茶葉的曆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茶學理論和實踐的集大成之作。《茶經》的出現與佛教的飲茶習俗有關。南北朝以至隋唐,佛教對飲茶習俗的發展和興盛起到了重要作用,許多僧人同時又是茶道高手,在飲茶文化史上留下了精彩篇章。唐代禪宗興起以後,巫禪成為佛教徒的重要功課。坐禪講究專注一境,而且必須跏趺而坐,頭正背直,不委不倚。長時間的坐禪會使人產生疲倦,精神不易集中,同時吃飽易眠,故必須減食,或不吃晚飯,為此,需要一種既符合佛教戒律,又可以消除坐禪產生的疲勞和作為不吃晚飯的補充物質,古代印度無茶飲,僧徒坐禪常用檳榔樹的果實製成的飲料,但它沒有茶葉好。佛教傳入中國後,茶葉這種具有提神醒腦、消除疲勞、抑製性欲、有助坐禪的飲品,便受到廣大僧徒的歡迎,成為他們最想的飲料。據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記載:“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僧徒坐禪與飲茶密切結合,飲茶習俗也就隨著佛教影響的擴大進一步傳播開來。中唐以後,濃厚的飲茶之風遍及全社會的各個階層,而寺院僧人一直站在飲茶風氣的前列。有些僧人嗜好飲茶,竟到了“惟茶是求”的地步。據《舊唐書·宣宗本紀》載:大中三年(849年),東都進一僧,年130歲,宣宗問服何藥而至此,僧對曰:“臣少也賤,素不知藥,性惟嗜茶,凡履處惟茶是求。”要飲茶需先采茶,因此許多寺院皆種植茶樹以供采摘。由於寺廟多建立在岡巒蒼翠、峰穀幽奇的風光勝地,自然條件優越,特別適合茶樹生長。從南北朝到隋唐五代,許許多多的寺廟都辟有茶園。從陸羽《茶經》可以看出,全國名茶大多出於山穀,山穀大多建有寺廟,名山名寺名茶相得益彰。有些僧徒種茶采茶是為了供奉佛祖,以示虔誠。據《清異錄》卷下記載:五代時期,“吳僧梵川,誓願燃頂供養雙林傅大士。自往蒙頂結廟種茶,凡三年,味方全美,得絕佳者聖賜藥、吉祥蕊,共不逾五斤,持歸供獻”。隻有虔誠的僧徒才會有這樣的精神和付出。佛教的飲茶習俗調教出一批茶藝大師,陸羽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僧徒不僅嗜好飲茶,而且擅長烹茶,一些人的烹茶技藝在當時享有盛譽。如五代時期金鄉僧人福全,生長茶鄉,茶藝通神,能作“生成盞”,可在茶湯中烹出圖畫。又如僧人文了,在荊南被尊為“湯神”,奏授華定水大師上人,時人稱之為“乳妖”。茶聖陸羽雖不是僧人,卻出於寺院。他3歲時,就被湖北天門西塔寺智積禪師收養。智積禪師嗜好飲茶,陸羽專為他煮茶,久之練成了一手高超的采製和煮飲茶葉的技藝。成年後,他又遍遊各地名山古刹,采茶、製茶、品茶,結識善烹茶茗的髙僧,並不斷地總結經驗,吸收前人的成果,著成《茶經》一書。可見,陸羽能夠著成《茶經》,成為茶聖,是有佛教背景的,與當時佛教僧徒盛行飲茶習俗分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