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食治》,作者孫思邈。孫思邈(58U2),京兆華原(今陝西嫌縣)人,唐代著名的醫學家,所著醫學巨著《備急千金要方》30卷,其中的第26卷為《食治》,人們通常把這一卷稱為《千金食治》。這一卷包括序論和果實、菜蔬、穀米、鳥獸(附蟲魚)等5篇。在《千金食治》中,孫思邈全麵係統地論述了食療養生的理論和方法,分析了一係列食物的營養價值與醫療效用,是我國古代流傳至今的最古老的、最有代表性的、最重要的食物療養專著。中國古代有所謂藥、食同源的說法,藥和食之間本無截然的界限,“用之充饑則謂之食,以其療病則謂之藥”。在隋唐以前已經陸續出現了一些“食忌”、“食禁”之類的著作,但是它們著重論述的是飲食中的忌諱,並非正麵論述食物的養生與醫療價值。人們一般把孫思邈的《千金食治》視為我國曆史上第一部食療養生著作,實際上應當把《膳羞食療》看做是第一部這樣的著作。不過《膳羞食療》一書今已不存,而《千金食治》則完好地保存到現在,因而具有特別突出的學術價值。《千金食治》收人食物155種,計有果實29條,菜蔬58條,穀米27條,鳥獸生魚41條。每條之下皆先列出食物名稱,每種食物下列出它們的性味、損益、服食禁忌及主治的疾病,有的條目還記述了它們的食用方法。過去以“本草”為代表的醫藥學和以“食經”為代表的飲食學是兩個不同的學科,現在孫思邈把它們結合起來,即通過飲食以療疾養生,從而創造了飲食學的重要分支——食療養生學,這是對飲食思想與飲食理論的重大發展。在《千金食治》中,孫思邈精辟地論述了藥與食的關係,提出了食治先於藥治的原則,明確提出治病首先以食治,食治不成,再以藥治,把食療放在首位。認為飲食是人體健康的基礎,治病也應以食物為先,良醫應首先能以食物醫治疾病。藥物雖能治病,但其性有偏頗,故隻宜救急。隻有按照這個食療方針指導才是益壽延年的極致妙法。他這個觀點用今天的科學觀點來看也還是很有道理的,具有重要的現實參考價值。書中提出食療養生中的注意事項;注意食物之間的克忌;不可吃太飽,即使是有益健康的食物也不可以一下吃得太多;慎吃肥膩、生冷食物。《千金食治》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係統的食療養生著作,它把本草學和飲食學結合起來,創立了一間新的學科——食療養生學,從而豐富了飲食學的內容。孫思邈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全麵闡述食療養生學理論並為此著書立說的飲食學大師。他所闡發的食治重於藥治的思想,對於中國古代的食療養生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寓營養、防病、養生於一體的傳統食療養生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正文 第261章 為什麼孫思邈《千金食治》視為我國曆史上第一部食療養生著作?(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