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9章 為什麼說《齊民要術》是我國飲食學集大成之巨著?(1 / 1)

《齊民要術》是北魏賈思勰寫的一部世界上最古老而又保存得最完整的農學巨著。‘賈思勰是北魏益都(今山東壽光)人,曾任北魏高陽郡(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西北)太守,到過黃河中下遊的大部分地區。此書大約寫於公元6世紀30年代。全書一共10卷,92篇,近11萬字。以往學術界一般把《齊民要術》僅視為一部農書,實際上它也是一部飲食學著作。賈思勰說,其書的內容“起自耕農,終於醯醢,資生之業,靡不畢書。”就是說,農耕是手段,最終把農產品製造成食品才是目的,方可以使“齊民”(平民)獲得“資生”之術。因此,對《齊民要術》,既可以從農業科技的角度去研究,也可從飲食烹飪方麵去探索。我們完全有理由把《齊民要術》視為飲食學著作。從飲食烹飪的角度看,《齊民要術》堪稱我國古代的烹飪百科全書,價值極高,而且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飲食學集大成之巨著。

《齊民要術》共92篇,其中涉及飲食烹飪的內容占25篇,包括造曲、釀酒、製鹽、做醬、造醋、做豆豉、做裔、做魚鮓、做脯臘、做乳酪、做菜肴和點心。列舉的食品、菜點品種約達300種。在漢魏南北朝時期的飲食烹飪著作基本亡佚的情況下,《齊民要術》中的這些食品、菜點資料就更加珍貴了。書中詳細記載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食物原料,如糧食方麵僅粟一項就記載了近百個品種,記載的蔬菜有30多個品種。詳細記載了各種主副食品的加工和烹飪,是迄今為止內容最為詳備的一部飲食工藝著述。書中詳細介紹了11種曲的做法和用稈、黍、糯、粳、粱、粟、稻、林秫等為原料的30多種酒的製作方法,以及一些藥酒的泡製方法,集當時釀酒技術之大成。書中還闡述了製曲釀酒的發酵過程,曲的微生物培養和酒的發酵現象、條件、原料和產品關係的內在規律等。這部書是我國古代釀造工藝方麵一部極為重要的典籍,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釀酒工藝學著作。

《齊民要術〉反映了我國廣大地區特別是黃河中下遊地區的漢族、少數民族人民的飲食習慣。如黃河流域的人喜食鯉魚;沿海地區的人喜食“炙蜊”;少數民族人喜食“胡炮肉”、“羌煮”(一種煮鹿頭肉)、“灌腸”;吳地人喜食醃鴨蛋、蓴羹;四川人喜食醃芹菜等等。此外,夏至食粽亦在長江中下遊地區形成習俗;而素食也已獨樹一幟,在《齊民要術》中有專節記述。還值得重視的是,書中記載了細如韭葉的麵食“水引”的詳製法,日本等國的學者認為,這“水引”正是全世界麵條的肇始。

《齊民要術》是公元6世紀我國古代飲食文化的總結和集大成之作,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它所記載的飲食內容一方麵是當時實踐經驗的總結,反映了南北朝時期的飲食文化方麵的成就和已達到的最高水平;另一方麵作者旁征博引,征引公元6世紀以前的古籍近200種,其中包括不少珍貴的飲食學著作。這些飲食著作都已失傳,賴《齊民要術》才得以保留其部分內容,彌足珍貴。《齊民要術》有關飲食方麵的內容是非常全麵係統的,包括了飲食生活的所有主要問題,可以說是一部自成體係的大型飲食學專著,在曆史上首次架構了中國古代飲食學的學科體係。它記載飲食內容如此豐富、詳盡,在我國飲食學著作中是空前的,因此我們可以說《齊民要術》不僅是一部重要的農書,而且是一部重要的飲食學著作。《齊民要術》在中國古代飲食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國飲食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