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8章 為什麼道教提倡辟穀?(1 / 1)

辟穀是道教特有的信仰食俗。所謂辟穀就是不食之意,又稱斷穀、絕穀、休糧、卻粒等,穀包括糧食蔬菜。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以追求長生不死為主要宗旨。圍繞著這個宗旨,道教形成了一套有別於其他宗教的信仰食俗。道教食俗可以用“辟穀”、“食藥”來概括。辟穀要借助食藥,食藥可以幫助辟穀,辟穀可以輕身,從而達到延長壽命的目的。其實辟穀之術起源很早,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漢代張良“欲從赤鬆子遊,乃學辟穀,導引輕身”。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就發現了一份《卻食穀氣》的文獻,記載了辟穀養生方麵的知識。道教隻是借用了傳統的辟穀術並加以改造和發揮,使辟穀術成為道教修煉的重要方法。

道教為什麼要辟穀呢?道教認為,人體中有三生,亦名三屍。《中山玉匱經服氣消三蟲訣·說三屍》中認為,三屍常居人脾,是欲望產生的根源,是毒害人體的邪魔。三屍在人體中是靠穀氣生存的,如果人不食五穀,斷其穀氣,那麼,三屍在人體中就不能生存,人體內也就消滅了邪魔。所以,要益壽長生,便必須辟穀。這是道教主張辟穀的理論根據之一。道教辟穀還有另外一個理論,就是主張人體應保持清新潔淨。道教認為人稟天地之氣而生,氣存人存,而穀物、葷腥等都會破壞“氣”的清新潔淨。正如南朝陶弘景《養性延命錄》中所說:“少食葷腥多食氣。”道教把食物分為三、六、九等,認為最能敗清淨之氣的是葷腥及“五辛”,所以尤忌食肉色葷腥與蔥蒜韭等辛辣剌激的食物,主張“不可多食生菜鮮肥之物,令人氣強,難以禁閉”。此外,《胎息秘要歌訣·飲食雜忌》亦雲:“禽獸爪頭支,此等血肉食,皆能致命危,葷茹既敗氣,饑飽也如斯,生硬冷須慎,酸鹹辛不宜。”這些都不能吃,那麼應該吃什麼樣的食物呢?這就是“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黃之醇精,飲則玉醴金漿,食則翠芝朱英”。隻有這種飲食,才能延年益壽。當然,這些都不是人的飲食。道教辟穀的方法很多,通常要用食藥或食餌來配合。漢末魏初的郤儉在辟穀過程中就常食茯苓。晉代盛行辟穀養生,辟穀的方法更多,竟有100餘種。南朝梁名醫陶弘景也很熱衷辟穀,據《梁書·陶弘景傳》記載,陶氏“善辟穀導引之事,年逾八十而有壯容”。陶弘景在其《養性延命錄》中收有《斷穀秘方》1卷。辟穀者所食之藥或餌主要有大棗、茯苓、巨勝、蜂蜜、石芝、木芝、草芝、肉芝、菌芝等。因為完全不食五穀,僅靠食氣是很難維持生命的,這就需要用其他食物予以補充。

道教辟穀不僅不食肉類,而且拒絕穀物蔬菜,所服之藥餌又過於單一,缺乏營養的均衡,極不利於身體健康。相信辟穀成仙之說的,多是一些既富且貴的統治者,如漢武帝就曾接受方士之說,飲露餐玉,到處尋求仙藥,但也不免一死。道教辟穀食俗對一般平民百姓影響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