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起源於南亞次大陸,東漢時期傳入我國,至魏晉南北朝達到極盛,在我國人民的社會生活中產生巨大影響。在飲食上,佛教與世俗有很大區別,他們忌食酒肉,提倡素食喜好飲茶,這些飲食習俗對造就精美素食體係起了重要作用。素菜在我國有悠久曆史,早在佛教傳人之前就巳經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佛教傳人之初,戒律中並沒有不許食肉的條文。三國時,佛教寺院中也還沒有律行素食,如《三國誌·吳書·劉繇傳》記載笮融者,丹陽人,初聚眾數百,往依徐州牧陶謙,謙使督廣陵、彭城運漕,遂放縱擅殺,坐斷三郡委輸以自入。乃大起浮圖祠,以銅為人,黃金塗身,衣以錦采,垂銅九重,下為重樓閣道,可容三千餘人,悉課讀佛經,令界內及旁郡人有好佛者聽受道,複其他役以招致之,由此遠近前後至者五千餘人戶。每浴佛,多設酒飯,布席於路經數十裏,民人來觀及就食且萬人,費以巨億計。”浮圖祠就是佛寺。從笮融“放縱擅殺”和“多設酒飯,布席於路”來,說明當時佛教並未實行素食。魏晉南北朝是佛教非常盛行的時期。這一時期,中國漢族的佛教主要信奉大乘佛教,而大乘佛教經典中有反對食肉、反對飲酒、反對吃五辛的條文。他們認為“酒為放逸之門”、“肉是斷大慈之種”,飲酒吃肉將帶來種種罪過,背逆佛家“五戒”。如這一時期譯出的《楞枷》、《楞嚴》等佛教經籍中,都有“不結惡果,先種善因”、“戒殺放生”、“素食清淨”等思想。這與中國儒家的“仁”、“孝”等思想頗為契合,因而很為士大夫所欣賞,上層統治者也極力推崇。上層統治者的極力推崇,對佛教的迅速發展和普及至關重要。如南朝梁武帝蕭衍,雖身為尊貴的帝王,卻全身心地崇奉佛教,素食終生,為天下倡,對後世影響極大。趙樸初先生說:“從曆史來看,漢族佛教吃素的風氣,是由梁武帝的提倡而普遍起萊的。”(趙樸初《佛教常識答問》第105頁,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據記載,南朝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曾四次舍身佛寺,大臣們花了大量錢財才把他贖出來。在他的極力倡導下,有梁一代佛教之盛,僧尼之多,達於空前,“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伋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所在縣,不可勝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則皆畜養女,皆不貫人籍,天下人口幾亡其半”。如此眾多的佛教僧徒,他們在飲食上並不一致,不食素食者大有人在。鑒於這種情況,當時便有人向朝廷“罷白徒養女,聽畜奴婢。婢惟著青布衣,僧尼皆令疏食。”“僧尼皆令疏食”,這是社會對佛教徒的飲食提出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梁普通二年(521年),梁武帝蕭衍首先在宮裏受戒,自太子以下跟著受戒的達4.8萬人。繼而頒布了《斷酒肉文)詔,認為斷禁肉腥是佛家必須遵從的善良行為。為守殺生戒起見,他規定祭祖用的牲牢都改用麵製,甚至禁止當時的絲織品上出現鳥獸紋樣,以避免裁剪時破了它們的身體。梁武帝本人則“日止一食,膳無鮮腴,惟豆羹糲食而已……不飲酒”,真有點苦行僧的味道了。
梁武帝身體力行,率先垂範,佛教徒們或主動或被動地遵守和效仿,佛教素食的習慣逐漸養成。由於南朝的僧徒眾多,加之受梁武帝影響而信奉佛教的各階層人士數量大增,常使寺院香客雲集。這就要求寺院製作出素餐係列在自給自足之外,還要向這些香客提供,佛教素食也由此發展起來。佛教素食的習俗是在南朝形成的,但南朝之後仍有部分教徒不遵守這一戒律,如唐代初期便是如此。唐代初期仍然有部分僧徒飲酒食禹,以致引起民眾的不滿,朝廷不得不嚴令禁止。據《禁僧道不守戒律詔》雲:“邇聞僧道,不守戒律,或公訟私競,或飲酒食肉。……宜令州縣官,嚴加禁止。”應該說從唐代開始,禁酒食素才成為僧徒的嚴格戒律和共識,並受到全社會的監督。這一時期,僧徒早餐為粥,午餐為飯,采用分食製,無論職位高低都在齋堂集中就餐。在唐朝政府的嚴厲督導下,佛門斷酒禁肉、終身吃素才成為僧眾不得逾越的嚴格戒律。在中國的蒙、藏地區,由於佛教信仰的流派不同,兼之受地理條件、氣候物產的製約,這些地區的佛教徒是不禁肉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