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5章 為什麼說我國也是花生的原產地之一?(1 / 1)

花生原產地是南美洲的巴西和秘魯,這巳為各國學者所公認。在巴西曾經發現十幾種野生型的花生。在秘魯利馬北部安孔鎮的古墓裏,發掘出距今2000年以前保存完好的炭化花生粒。公元1492年歐洲人到達美洲之後,把花生種籽帶到歐洲。大約15世紀晚期或16世紀早期,花生從南洋引入我國。花生也有叫做土豆的,因此有人認為明代有關“土豆”的資料也可能是指花生。最早明確記載花生的是明代嘉靖《常熟縣誌》(成書於公元1523年):“三月栽,引蔓不甚長,俗雲花落在地,而生子土中,故名。”公元1695年張璐《本經逢原》載:“長生果生閩北,花落土中即生,從古無此,近始有之。”清初王鳳九在《彙書》中曰:“有一種名落花生者,莖葉倶似豆,其花亦似豆花而色黃,枝上不結實,其花落地,即結實於土中,奇物也。”

花生的馴化不是單元的,我國也是原產地之一。考古學者於1962年在江西修水縣原始時代遺址中發現了四粒炭化花生,其粒肥大,橢圓形,其中一粒長11毫米,寬8毫米,厚6毫米。這說明我國種植花生的曆史至少已經有4000年以上(佟屏亞《農作物史話》,第110-112頁,中國青年出版社1972年版)。我國古籍中也保存有新大陸發現以前有關花生的記載。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有一種植物名香芋,“蔓生,藝者架小柵使蔓之。花開落土結子如香芋,亦名花生”。又元代陳杲所撰《食物本草》卷三提到:“落花生與山藥同類,藤蔓,葉似扁豆,開花落地,一花就地結一果。”盡管花生在中國古代已有種植,但一直沒有成為主要的油料作物物種。地理大發現以後,歐洲人把美洲的花生品種帶到東南亞,再傳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