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7年末,西班牙爆發內部動亂,西班牙國王遭到人民的唾棄。拿破侖於是乘機入侵了西班牙,並讓其長兄約瑟夫·波拿巴坐上了西班牙國王的寶座。這個舉動遭到了西班牙人的普遍反對,並且引發了一場暴動,拿破侖也束手無策。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在1808年介入西班牙爭端,英軍8月8日登陸蒙得戈灣,8月30日占領了整個葡萄牙。之後他們在當地民族主義者的支持下,逐步將法軍趕出了伊比利亞半島。法國入侵西班牙的失敗對拿破侖的政治生涯產生了揮之不去的陰影,在這次戰爭中法國幾乎沒有獲得任何好處,相反卻損失了大量兵力。
正當拿破侖陷入西班牙泥潭之際,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組成。奧地利帝國從背後偷襲了拿破侖在德國的領土,疲憊不堪的拿破侖被迫離開西班牙,率軍東征。奧地利帝國軍隊雖然一開始取得優勢,但是拿破侖很快就反敗為勝,沒多久,拿破侖就迫使奧地利帝國簽訂《肖恩布魯恩和約》。但再次割讓土地。次年,拿破侖娶了奧地利帝國的公主瑪麗·路易莎為妻,從此法奧結成同盟,這次的成功隻是暫時的,並不能扭轉拿破侖走向失敗的命運。
接著法俄關係開始惡化,俄國沙皇亞曆山大一世拒絕繼續和法蘭西帝國合作抗英,拿破侖無法容忍盟友的背叛,於是戰爭爆發。拿破侖率領來自各國的士兵50多萬大軍進入俄羅斯。俄軍采取了撤退不抵抗的戰術,博羅金諾一戰使拿破侖進入了莫斯科,然而卻造成了三萬多人陣亡和重傷。拿破侖本以為亞曆山大一世將會妥協,沒想到俄國人點起了漫天大火,幾乎使全城化為灰燼。拿破侖在莫斯科等待了5個星期,最終和解的希望化為泡影,隻好無奈地決定撤軍。然而為時已晚,俄國的冬天殘酷無情,法軍供給短缺,這一切立刻使法蘭西帝國士兵心驚膽戰,亂作一團,最後竟然互相爭鬥,結果能活著逃命的還不到十分之一。此時國內又傳來叛亂的消息,拿破侖隻好離開了自己的軍隊,隻身返回法國本土,即刻組建軍隊準備迎擊那些隨時有可能出現的背叛者。
1813年,正在拿破侖焦頭爛額之際,又一個壞消息傳來了,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帝國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雙方在德國境內多次激戰。雖然法軍取得了多次勝利,但是拿破侖的壓力卻是越來越大,直到10月的萊比錫戰役法軍被擊潰,各附庸國紛紛脫離了法蘭西共和國而獨立,隨後反法同盟軍開始向巴黎挺進。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占領,同盟軍要求法蘭西共和國無條件投降,同時拿破侖必須退位。最終拿破侖宣布無條件投降,並於1814年4月13日在著名的巴黎楓丹白露宮簽署了退位詔書,隻保留了一個皇帝的稱號。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拿破侖的失敗呢?有人認為隨著軍事冒險的不斷成功,拿破侖對權利與勝利的崇拜已到了玩世不恭的程度,認為自己完全可以主宰一切。他說:“要主宰世界隻有一個訣竅,那就是要強大,因為力量強大就無所謂錯誤,也沒有幻想可言;這是赤裸裸的真理。”回顧拿破侖帝國的曆史,不難發現,在1812年以前,法國與歐洲國家簽訂的《亞眠和約》與《提爾西特和約》,都承認了法國在歐陸的特權和優勢,如果他那時就收手,做一個“仁慈的霸主”,就有可能保持住這種地位。然而他野心太大,最終把幾乎歐洲所有的國家都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麵,失敗也就不難理解了。
拿破侖被迫退位後,路易十八回到巴黎,重新成為法蘭西王國國王,波旁王朝複辟。拿破侖的妻子和兒子生活在奧地利帝國皇室。拿破侖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厄爾巴島。保留了“皇帝”稱號的拿破侖,領土隻局限在那個小島上。在去往厄爾巴島的路上,拿破侖差點被暗殺,但是此時的拿破侖沒有任何擔憂,因為他自己也嚐試自殺,隻是沒能成功。拿破侖不願任人擺布,這裏不應該是他人生的終點,作為一個影響了整個歐洲半個世紀的領袖,這樣的離開自己的舞台並不光彩。他時刻想著要與命運抗爭,要回到他的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