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雷帝的“勝利之杯”
聖瓦西裏大教堂是一座舉世聞名的聖母教堂,是莫斯科的象征。甚至有人說,莫斯科就是聖瓦西裏大教堂,聖瓦西裏大教堂就是莫斯科。關於教堂的建立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傳說,俄羅斯曆史上著名的伊凡四世曾在1552年發動對喀山汗國的遠征,驍勇善戰的伊凡率領俄羅斯大軍取得了一係列重大勝利,為了慶祝勝利他下令修建了這座宏偉、美麗的教堂,這就是聖瓦西裏大教堂。
聖瓦西裏大教堂於1555年動工,1561年完成。位於著名的莫斯科紅場南麵,緊靠克裏姆林宮的外牆,全名為聖瓦西裏·勃拉仁內大教堂,據說因為一位叫聖瓦西裏的東正教修士曾在這座教堂苦修終生,最後在此升天。“勃拉仁內”在俄語中就是“仙逝”、“升天”的意思,所以有人稱此教堂為“聖瓦西裏升天大教堂”。
大教堂由俄羅斯建築師波斯特尼克和巴爾馬設計修建。從表現風格上,教堂極像一個混血兒,融合了伊斯蘭和拜占庭風格樣式的洋蔥頂、哥特式的尖拱、仿羅馬式的拱廊等多種元素,可謂是采眾家之長。教堂由九座塔樓巧妙地組合為一體。沒有正麵、側麵和背麵之分,從東西南北任何方向看都是一樣的。在高高的底座上聳立著八個色彩豔麗、形體下鼓的塔樓,以口字形圍繞著一座擁有環形殿的、供奉著仲裁聖母的中央教堂。
整個聖瓦西裏大教堂最具魅力的地方就是九座教堂的頂部都冠有一座蔥頭狀的穹頂,這種圓頂和伊斯蘭教的造型十分相似,並展現出受東方拜占庭建築風格的影響。據說這八個小塔樓代表了八場大戰役的勝利。但教堂建成後這些獨立的小塔樓又成了俄羅斯森嚴的階級製度和以莫斯科為中心的集權統治的象征。
教堂的修建者伊凡四世是俄羅斯曆史上第一個沙皇(此前俄羅斯大地上的統治者稱為大公),由於童年的特殊經曆,他非常殘暴,史稱伊凡雷帝。教堂建成後全世界都景仰它的美麗壯觀,傳說為了保證不再出現同樣的教堂,伊凡大帝殘酷地刺瞎了所有建築師的雙眼,這樣他們再也無法為其他君主所用。那麼這位伊凡四世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君王呢?除了殘暴他難道就沒有讓人稱道的地方嗎?
●俄羅斯的暴君還是“太陽”
1530年8月25日,伴著隆隆的雷聲,莫斯科克裏姆林宮誕生了一位小王子,他就是俄羅斯的第一位沙皇伊凡·瓦西裏耶維奇,又被稱為伊凡雷帝或者“恐怖的伊凡”、“伊凡大帝”,他就是聖瓦西裏教堂的修建者。
伊凡大帝對俄羅斯的影響深遠,然而,關於他的傳說數百年來不勝枚舉,對於他的曆史評價也一直眾說紛紜。據說這位伴著雷聲出生的帝王生性冷酷無情,殘忍多疑,視人命如草芥,尤其是晚年,對周圍的大臣們幾乎是病態的猜忌和大肆殺戮,因此種種而得名“雷帝”。另一方麵卻有大量曆史資料證明,他一生取得了許多令人驚訝的非凡成就,伊凡大帝是當時沙皇俄國出色政治家和學者,博覽群書,重視教育,推行了大量在曆史上有深遠意義的改革措施,為俄羅斯國家發展奠定了基礎,使俄羅斯擠入歐洲強國之林。
在伊凡三歲那年,他的父親莫斯科大公瓦西裏三世患上了不治之症。在病重之際,為了保障年幼的兒子日後穩穩坐上王位,瓦西裏三世特意下詔建立了一個由七位大貴族組成的攝政會議,他死後就由這七位貴族輔佐年幼的伊凡,直至他15歲可以親政為止。這七個人都是當時權傾一時的重臣,其中以伊凡的舅舅格林斯基大公為首,另外還有瓦西裏三世的弟弟,也就是伊凡的叔叔安德烈;以及門庭顯赫的瓦西裏和伊萬·舒伊斯基兄弟,另外三位是紮哈林,圖奇科夫和沃倫佐夫三位大公。瓦西裏三世以為,這樣周密的安排足以保證年幼的伊凡在一個相對安全的整治環境中成長,然而事情並沒有按照他的意願發展。
1533年12月4日,瓦西裏三世病逝。年幼的伊凡匆匆繼承了大公之位,史稱伊凡四世。當時沒有人將這個小孩子放在眼裏,可正是這個3歲的大公,在14年後,戰勝各種力量成為“俄羅斯的太陽”。
然而這位“俄羅斯的太陽”的幼年卻充滿了坎坷。雖然瓦西裏三世在生前就規定由攝政會議來輔佐伊凡,已達到互相製約的作用,但實際對朝政最有影響力的卻是伊凡的母親——葉蓮娜·格林斯卡婭。年輕寡居的葉蓮娜不久就有了自己的寵臣,一位名叫伊萬·奧伯連斯基的貴族。在奧伯連斯基的支持下,葉蓮娜逐漸產生了所謂垂簾聽政的想法,開始著手清除攝政會議。於是,在瓦西裏三世去世不久,大公國內部就開始分裂,代表攝政會議的王黨和以葉蓮娜為首的後黨之間展開了一場權力之爭。最終以太後葉蓮娜的勝利而告終。這樣,葉蓮娜在奧伯連斯基支持下成為攝政王,實際獨攬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