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拉登賺了這麼多錢財用來幹什麼?除了養家糊口,他並不追求物質享受。他常年穿著一件最普通的阿拉伯長袍,布帕裹頭,生活簡樸得如同阿拉伯貧民一般。他要求妻子兒女們吃簡單的食物,過簡單的日子。他把賺來的大筆錢財全部投向了他的聖戰事業。他從阿富汗帶回的一百名忠實追隨者也一起來到了蘇丹,仍然安置在他在蘇丹的工廠或農場內。他在蘇丹繼續發展“基地”組織,重新建立訓練營地,在全世界穆斯林中招募聖戰誌願者,經過訓練,把他們派往索馬裏、波斯尼亞、科索沃、車臣等國家和地區投入聖戰。
1995年6月26日,非洲出了一件大事。埃及總統穆巴拉克於當天前往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出席一年一度的非統組織首腦會議。穆巴拉克的車隊從機場前往市內,途經巴勒斯坦駐埃塞俄比亞使館時,突然遇到一場驚心動魄的暗殺行動。兩輛汽車突然從橫方向衝出來停在車隊前方道路中央,擋住了去路,四名持槍刺客向穆巴拉克的防彈坐車射擊;馬路兩邊的樓頂上也有槍手向車隊射擊。穆巴拉克的安保人員跳出車外開槍回擊,司機急忙掉轉車頭返回機場,穆巴拉克的專機立刻起飛飛回埃及。美國情報部門一口咬定,這起暗殺事件的幕後操縱者是本拉登,因為他對親西方的阿拉伯國家領導人都持敵對態度。
蘇丹原本就被美國列入了支持恐怖主義國家的名單,這次暗殺事件發生後,美國、埃塞俄比亞、沙特三國一齊向蘇丹施加壓力,譴責他們容留恐怖頭目本拉登。蘇丹政府拖至第二年5月,再也頂不住了,下令將本拉登驅逐出境。
天蒼蒼,野茫茫,本拉登這次流亡,又將去何方?世界各國的報道有過多種版本,有的說他先流亡到了菲律賓,在菲律賓開辦了三家大公司,並娶了一位菲律賓妻子。但美國女作家簡薩森通過親自采訪本拉登的妻子兒女們,在她寫的《本拉登傳》一書中是這樣記載的:本拉登與第一房妻子納伊瓦生的第四個兒子奧瑪說,1996年5月,他是被父親選中的唯一陪同他離開蘇丹的兒子,那年他才十五歲。他雖然極不情願,但母親鼓勵他說:“奧瑪,自己保重,跟主走吧。”奧瑪說,他和父親兩人肩上都斜挎著卡拉什尼科夫衝鋒槍(即AK—47),出了家門,不知道父親要把他領到哪裏去,也不知道要離家多久。飛機從喀土穆起飛後,飛過了他們的祖國沙特上空,途中唯一停留的一次是在伊朗為飛機加油,他們直接飛到了阿富汗的賈拉拉巴德,因為那裏有本拉登最親密的朋友部落首領諾瓦赫毛拉可以為他提供庇護。後來,本拉登把妻子兒女們陸續接往阿富汗,先後安置在賈拉拉巴德、托拉博拉山區、坎大哈等地。全家人跟著本拉登並沒有享受到億萬富翁家庭的富裕生活,而是吃夠了顛沛流離之苦。奧瑪竭力反對父親發動聖戰,反對恐怖主義,他後來獨自離開了阿富汗,住在敘利亞外婆家,經申請恢複了沙特國籍,但前途未卜。
本拉登已經無法回頭,他從此走上了聖戰不歸路。
四
不妨來探討一下本拉登與美國不共戴天的主要原因。
蘇聯解體後,本拉登專門同美國對著幹。1997年3月底,美國有線廣播新聞網記者彼得阿內特,第一個前往阿富汗山區采訪了本拉登。本拉登在接受采訪時談了他對美國的看法,他說,“蘇聯的解體使得美國更加傲慢和目空一切,它開始把自己當成世界的主宰而且要建立所謂世界新秩序,它想任意愚弄全世界的人們”,“在目前的霸道環境下美國建立了雙重標準”,“把那些反對它不公正行為的人稱為恐怖分子”。接著,他以控訴美國“罪惡”的方式申述了對美國發動聖戰的理由:“我們向美國發起聖戰,因為美國政府是不公正、可恥和殘暴的政府”,“它違反了所有的戒律,犯下了世界上過去任何帝國主義國家未曾做過的罪惡”。他還說,美國才是全世界最大的“恐怖頭子”,美國向日本扔下原子彈是迄今為止最大的“恐怖襲擊”,美國的封鎖製裁造成了成千上萬伊拉克兄弟因缺糧少藥而死亡,這同樣是“恐怖主義”。
本拉登下麵這句話很有震撼力,他說:“不公在這個世界上是多麼嚴重啊!”
本拉登是一個代表。他雖然代表的隻是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極端派的態度,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阿拉伯世界的一種普遍情緒。阿拉伯世界對美國抱有同樣敵對情緒的還有兩位著名人物薩達姆和卡紮菲,這就足以佐證這一點。
人們不禁要問,冷戰結束以後,美國同阿拉伯世界的矛盾為何會激化到如此程度?結論既複雜又簡單,因為“霸權平衡”被打破後,世界秩序嚴重失衡,尤其是基督教文化圈與伊斯蘭教文化圈之間的失衡現象更為突出。伊斯蘭教文化圈有著輝煌的曆史記憶,但是當今世界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輿論等等的話語權都被美國霸占著,阿拉伯世界對此普遍不舒服。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極端派奉行的恐怖主義,是對霸權主義不滿的一種極端的表達方式。
東方的儒教文化講究“中庸”,佛教文化講究“圓通”,它們雖然也反對霸權主義,但不會采取恐怖主義這種極端方式。
恐怖主義帶有反人類、反社會、抵製世界現代化進程等特征。本拉登對現代社會抱有極端的抵觸情緒,有一個典型例子就是他禁止兒子們上學,使他的下一代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機會,這是不可理喻的。
從本質上說,恐怖主義是霸權主義的對立物。它是“二戰”結束以後,美蘇兩霸在世界範圍內推行霸權主義的產物。蘇聯的解體,猶如經曆了一場強烈地震,在原有政治板塊破碎的邊緣地帶,一片狼藉,治安狀況嚴重惡化。美蘇兩霸長期對抗引發的這場災難,最終要由它們雙方共同買單。蘇聯已用它自身的解體作了抵償;那麼美國呢?它就隻能通過對付以本拉登為首的恐怖主義去償還這筆欠賬了!
五
在克林頓總統和小布什總統任期內,本拉登同美國的較量達到高潮。
克林頓總統八年任期內(1993年1月—2001年1月),本拉登不斷策劃恐怖襲擊事件,並曾兩次密謀刺殺克林頓,均未得逞。1996年,克林頓下達絕密命令,授權美國中央情報局可以采取任何手段摧毀“基地”組織,消滅本拉登。但本拉登是狡猾的狐狸,逮不住他。既然逮不住狐狸,狐狸就要半夜“鬧鬼”。1998年8月7日這一天,美國駐非洲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兩國大使館同時遭到恐怖襲擊。在內羅畢,美國駐肯尼亞大使館爆炸案炸死二百一十三人,其中有十二名美國人,受傷四千五百餘人。大約五分鍾後,坦桑尼亞首都達累斯薩拉姆美國大使館也發生爆炸,同樣是自殺式汽車炸彈襲擊,炸死十一人,炸傷八十五人,傷亡人員中沒有美國人。這兩起恐怖襲擊事件震驚了美國,克林頓強烈譴責恐怖分子的暴力行為是“令人憎惡的、滅絕人性的”,宣稱美國“將盡一切努力懲罰罪犯”。
美國政府立即從本土派出反恐專家小組,並由美軍駐沙特海軍陸戰隊組成反恐突擊隊奔赴兩國爆炸現場,調查案情,實施救援。但美國的救援行動引起了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兩國的不滿。在這兩起爆炸案中,大批炸傷人員都是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兩國當地人,美國救援分隊卻封鎖了爆炸現場,隻顧在傷員堆裏尋找和搶救美國人,大批當地傷員的救護被耽誤了。美國人平時很高傲,他們的自私在這一刻暴露無遺,阿拉伯人對他們產生反感也不是沒有一點原由。
就在爆炸案發生當天,巴基斯坦情報部門在卡拉奇國際機場逮捕了一名持假護照急於離開的阿拉伯人,名叫歐登,三十二歲。他原籍巴勒斯坦,他的妻子是肯尼亞人。他領導的小組為了策劃這兩起爆炸,他本人潛伏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擺了個魚攤賣魚,他的魚攤就是恐怖分子的聯絡點。他不僅供出了這兩起爆炸案的策劃經過,而且供出了“基地”組織在世界各地的網絡:紐約、波斯尼亞、車臣、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約旦、以色列、沙特、埃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也門、蘇丹、埃塞俄比亞、索馬裏、突尼斯和菲律賓等等。並說,本拉登掌握一支由穆斯林武裝分子組成的四千至五千人的軍隊。如此看來,本拉登領導的“基地”組織已經發展到相當驚人的程度。
克林頓受到了極大刺激,他必須向美國國內有所交代,向世界表明立場,對恐怖主義絕不寬容。1998年8月中旬,巴基斯坦開始風傳美國即將對阿富汗境內的“基地”組織實施打擊,氣氛頓顯緊張。美國開始從巴基斯坦撤離大批外交人員和美國公民。與此同時,美國關閉了可能遭到恐怖襲擊的十二個國家的大使館。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8月20日美國時間清晨六時,克林頓下令,美軍同時向阿富汗和蘇丹實施了猛烈空襲。阿拉伯海和波斯灣的美軍艦艇負責襲擊阿富汗,他們從艦艇上向阿富汗東南部塔利班控製區的本拉登六處營地發射了將近一百枚戰斧式巡航導彈。空襲開始時間美國是清晨,阿富汗已是夜間。美國從阿拉伯海艦艇上發射的巡航導彈是飛越巴基斯坦上空打往阿富汗的,美國事先並未征得巴基斯坦同意。空襲開始後,克林頓給當時的巴基斯坦政府總理謝裏夫打電話說,此刻正有美國巡航導彈從你頭上飛過,不過你不用緊張,不是打你的,是打向阿富汗境內的本拉登營地的。謝裏夫放下電話苦笑,這老美,好一副霸權主義姿態!阿富汗境內被襲地區一聲聲巨大爆炸聲響徹雲霄,火光衝天,地動山搖。空襲持續了一個小時,阿富汗帕克蒂亞省霍斯特地區的本拉登兩處營地被炸毀,二十一人被炸死,三十至五十人受傷。美軍的巡航導彈襲來時,本拉登剛剛離開營地,走到半路聽見身後傳來巨響,他站在黑暗中回頭看看衝天而起的火光,一絲冷笑,轉身鑽進了山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