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五,阿盟為何跟著美國和西方跑,一直在逼迫巴沙爾下台?阿盟即“阿拉伯國家聯盟”,共有二十二個阿拉伯成員國,敘利亞也是阿盟成員國之一。按一般人想象,阿拉伯國家同美國的矛盾很深,阿拉伯國家應該抱團對付美國。但在這次處理敘利亞動亂問題上,阿盟卻完全站到了美國和西方一邊。這反映了阿盟內部錯綜複雜的矛盾,尤其是伊斯蘭教不同教派之間的矛盾,以及阿拉伯各國不同的曆史背景和曆史恩怨。這些因素決定了阿拉伯國家無法團結一致,在反美問題上也從來不是鐵板一塊。阿拉伯國家雖然一直在強調聯合,卻一直“聯”而“不合”,從來沒有搞成過一件像樣的大事,究其根源也在這裏。這次調解敘利亞流血衝突,敘利亞同意阿盟派遣觀察團前往調查事件真相,本來正是阿盟可以大顯身手的機會。如果阿盟真有權威,應該勸住敘利亞政府和反對派雙方停止武力衝突,坐到一起談判,推動敘利亞加快修改憲法等民主改革進程,通過選舉產生新的政府。但阿盟沒有這個權威,也沒有這個能力。觀察團調查到一半跑了,觀察團主席達比也辭職不幹了。阿盟秘書長納比勒阿拉比隻得向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喊話”,要求組織“阿拉伯—聯合國聯合維和部隊”進駐敘利亞,以製止敘利亞暴力衝突升級。阿盟一味拉偏架,要求各成員國向敘利亞反對派提供各種形式的政治經濟支持,停止同敘利亞政府的外交合作,這明擺著是在逼迫巴沙爾下台。阿盟成員國中聲調最高的是沙特外交大臣沙特費薩爾,他攻擊巴沙爾“在屠殺人民,破壞國家,隻是為了維持其權威”。敘利亞則回擊沙特、卡塔爾等阿拉伯國家“與西方沆瀣一氣”。沙特和卡塔爾是親西方的,沙特國內建有美軍基地,它們也有辮子抓在敘利亞手裏。阿拉伯國家雖然都信奉伊斯蘭教,但教派之間的矛盾曆來十分尖銳。多數阿拉伯國家是遜尼派掌權,敘利亞巴沙爾總統所屬的教派是什葉派的“一個異端分支”阿拉維派。這就促使遜尼派掌權的阿拉伯國家要乘機“不惜一切地推翻巴沙爾”。阿盟成員國中,去年以來在“阿拉伯之春”中政權更迭的利比亞、突尼斯等國逼迫巴沙爾下台最為積極。
問題六,敘利亞反對派是否已經具備了執掌國家政權的能力?從實際情況來分析,他們尚未做好掌權的充分準備。老總統哈菲茲阿薩德統治時期,複興社會黨是執政黨,勢力強大,其他反對黨活動空間很小。穆斯林兄弟會等極端派宗教團體曾發動過武裝叛亂,遭到堅決鎮壓。巴沙爾總統繼位後,反對派勢力也是幾起幾伏,同樣沒有獲得大的發展。巴沙爾繼任總統之初,曾雄心勃勃地發起政治、經濟改革運動,各種反對派團體乘機活躍起來,當時被外界稱為“大馬士革之春”。由於改革急於求成,步子過快,遭到執政黨複興社會黨內強硬派的竭力抵製,使改革半途夭折,反對派轉入地下。2005年黎巴嫩前總理哈裏裏遇刺,美國和西方都指責這是敘利亞支持黎巴嫩真主黨幹的,巴沙爾是後台,一致向敘利亞施壓。敘利亞一批反對派組織借機複起,簽署《大馬士革宣言》,提出了聯合起來推翻巴沙爾政權的口號。但這次反抗運動同樣遭到了鎮壓,部分反對派人士流亡海外,在美國等西方國家支持下繼續遙控敘利亞國內的反對派活動。2011年初“阿拉伯之春”戰亂風暴席卷而起,3月18日敘利亞爆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後,各個反對派組織再度活躍起來。目前,敘利亞影響力最大的反對派是“民族協調機構”,2011年6月30日成立於首都大馬士革,由原來的“全國民主聯盟”所屬黨派、部分庫爾德黨派和一些獨立人士組成。領導人哈桑阿卜杜阿濟姆,今年已經八十歲了,是位律師,曾經當過“敘利亞阿拉伯社會主義聯盟”總書記。另一個是“全國委員會”,2011年10月2日成立於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它的成員中大部分是基層“草根團體”,青年尤多,其上層人物百分之四十是海外流亡人士。主席布爾漢加利溫,目前是法國巴黎第三大學教授。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目前在敘利亞最具影響力的這兩個反對派組織,都帶有“臨時拚湊”的性質。2012年1月,“民族協調機構”和“全國委員會”兩大反對派組織舉行了會談並簽署協議,形成了兩條共識:第一,敦促巴沙爾下台;第二,反對外國軍事幹涉。美國和西方感興趣的是有親西方傾向的“全國委員會”。2月6日至9日,敘利亞“民族協調機構”組成代表團訪問了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翟雋同代表團舉行了會談。中方表達了對敘利亞局勢的擔憂和解決危機的主張,苦口婆心勸說他們和解。敘利亞“民族協調機構”代表團則希望中國發揮更大作用,推動敘利亞早日擺脫危機。但是,敘利亞反對派情況十分複雜,除了上述兩個較大的反對派組織外,各種不同派別的反對派組織還有很多。如果下一步真能組成覆蓋敘利亞全國反對派的“聯合陣線”,誰是眾望所歸的“領軍人物”,能把他們捏合到一起,暫時還無法看清。他們能不能坐到一起,坐到一起能不能談得攏,都還是一大堆問號。最近有報道,敘利亞反對派已經公開分裂,有些人已另立山頭,希望直接得到西方武力支持,他們能否形成氣候,有待觀察。總之,展望“後巴沙爾時代”,使人頓生“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之歎。
四
現在,巴沙爾總統正在做最後一搏。
2012年2月16日,聯合國大會投票通過了阿盟提出的一份決議草案,譴責敘利亞國內的一切暴力行為,要求停止一切暴力,並由聯合國任命一位斡旋解決敘利亞問題的特使。提出了這份決議草案的主要國家是科威特、巴林、埃及、約旦、卡塔爾、沙特和突尼斯等十多個阿拉伯國家,以及美、英、法等西方國家。對此,敘利亞常駐聯合國代表賈法裏指出,由於阿拉伯提案各國堅持“拉偏架”的立場,否認敘利亞國內存在反對派武裝團體,因此,草案中所說的暴力活動就成了專指敘利亞政府軍的行動,這樣勢必使問題更加複雜化。因此,敘利亞拒絕這份聯合國決議草案。
西方媒體報道,2月24日,將在突尼斯舉行“敘利亞之友”會議,這是一次支持敘利亞反對派的會議,逼迫巴沙爾下台將會是這次會議的主題,美國、阿盟等已宣布將派代表出席。
巴沙爾針鋒相對,他宣布敘利亞於2月26日就新憲法草案舉行全民公決。投票已如期舉行,新憲法草案已獲通過。按新憲法草案規定,巴沙爾2014年任期屆滿後,將進行全民公投選舉新的總統。俄羅斯媒體認為,敘利亞這份新憲法草案付諸公決,便意味著“將終結敘利亞阿拉伯複興社會黨近五十年的執政地位”,巴沙爾的國家元首地位顯然也將宣告終結。美國卻沒有給巴沙爾留後路,一口咬定要他立即下台。
現在的問題是,巴沙爾能不能“扛”到2014年?
下一步,最大的變數是敘利亞軍方對巴沙爾能否支持到底,對此目前尚難預料。
目前,聯合國特使、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作為特使正在敘利亞斡旋。他的宗旨是:敘利亞政府軍和各反對派立即停火,通過談判以和平方式解決問題。安南能完成這項使命嗎?從形勢發展來看,敘利亞的政權更迭似乎難以避免,巴沙爾失去總統權力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