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巴沙爾:風暴席卷中的最後一根樁(2 / 3)

持續了將近一年的敘利亞戰亂,最後結局如何,目前仍難預料。但這已經不影響我們對有關問題進行一些必要分析。

問題一,在西方所謂“阿拉伯之春”這場戰亂風暴中,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為何能硬挺到最後,至今不倒?主要原因有:巴沙爾仍然得到敘利亞多數民眾的支持,反對派的力量尚未超過支持派;敘利亞現政權沒有發生分裂;軍隊一直支持巴沙爾;在中、俄兩國的反對下,逼迫巴沙爾交權的安理會決議案未獲通過;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受到伊朗核危機的牽製,對敘利亞是否直接進行軍事幹涉決心難下。除了上述這幾條,還與巴沙爾的執政風格和人格力量有關。巴沙爾為人謙和,在他身上沒有紈絝子弟之氣。他在北非和中東阿拉伯國家元首中,屬於新一代知識分子型總統,同那些靠軍事政變上台的老一代總統有著很大不同(例如,他父親哈菲茲阿薩德)。巴沙爾是敘利亞老總統哈菲茲阿薩德的次子,年輕時學醫,畢業於大馬士革大學醫學專業,曾赴英國實習。他在倫敦實習時的老師埃德蒙舒倫博格回憶到這位學生時說:“他安靜,從不裝腔作勢,他在病床邊對病人的態度無可挑剔。”巴沙爾年輕時並沒有從政的打算,後來由於老總統哈菲茲阿薩德的長子巴西爾阿薩德發生車禍身亡,巴沙爾被老總統指定接班,才使他走上了棄醫從政之路。巴沙爾繼承總統職位之前,先進入敘利亞霍姆斯軍事學院學習,隨後又進入參謀指揮學院深造,1998年獲中校軍銜,1999年晉升為上校。巴沙爾對腐敗之風極其痛恨,在他繼承總統職位之前,就開始領導打擊貪汙腐敗運動。前總理祖阿比、軍隊情報主管等一批高官都在他領導的反貪運動中被罷免,有的貪汙高官畏罪自殺。2000年6月10日,老總統哈菲茲阿薩德去世。由於敘利亞憲法規定當選總統的最低年齡是四十歲,當年巴沙爾隻有三十四歲。議會臨時開會修憲,把當選總統的最低年齡降至三十四歲。然後經過走過場式的“選舉”,使巴沙爾順利當上了總統。巴沙爾初當總統時,敘利亞老百姓曾有“氣象一新”之感。他十分重視科技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積極倡導計算機和網絡的應用與普及,這使他在敘利亞年輕人中享有較高威望。他的夫人阿斯瑪阿赫拉斯是出生在英國的敘利亞阿拉伯人,父親是一位心髒外科醫生。她在英國大學學習計算機專業,畢業後從事金融和經濟分析工作,與巴沙爾在英國相識相愛,婚後育有一子一女。阿斯瑪成為敘利亞第一夫人後,打破阿拉伯婦女蒙麵裹身的傳統,隨巴沙爾出入各種場合,謙和親民,獲得敘利亞民眾廣泛好感,被稱為“沙漠玫瑰”。由於上述因素,巴沙爾在敘利亞民眾中擁有較高的親和力、支持率。敘利亞動亂爆發以來,巴沙爾從第一時間就開始采取一係列“減壓”措施,實際上是他作出的“退讓”,雖然未能平息反對派的激烈情緒,但獲得了支持派的同情。巴沙爾說,我從沒說過我們是民主國家,我們過去九個月來一直在努力改革。但實行民主需要經曆長時間努力,國家需要足夠成熟之後,才有條件實現充分的民主。他這番表態是真誠的,並不是虛以應付。外國勢力迫他下台他決不屈服,但他對國內民眾則坦然表態說,如果民眾不支持,他會主動下台。這些,都是巴沙爾“不容易打倒”的重要原因。

問題二,既然巴沙爾在敘利亞民眾中具有較高的親和力和支持力,敘利亞為何也會掀起撲不滅的抗議浪潮,反對派堅決要求巴沙爾下台?這裏麵既有外因,也有內因。外因是西方勢力尤其是美國長期在暗中扶植和培育敘利亞反對派勢力,他們在去年年初爆發的“阿拉伯之春”中乘勢而起。內因包括多個方麵。從時代潮流的角度來觀察,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敘利亞這種“家天下”模式的封建專製政治已經開始走向沒落,人民要求改變這種政治體製,這是時代潮流,不可抗拒。從敘利亞國內政治現狀來看,盡管巴沙爾本人比較親民,但他父親傳下來的一套專製統治製度並未改變。敘利亞地緣環境複雜,老總統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賦予敘利亞軍方(包括政府軍、安全部隊、武裝警察)擁有很大權力,在國內實行高壓政策。敘利亞安全部隊隨意捕人、殺人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使受壓的宗教派別和政治派別深感壓力,部分普通民眾也有恐懼心理。這就是敘利亞被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抓住不放的“民主、人權”兩條辮子。從敘利亞的經濟上來看,長期處於中等收入國家行列,與相鄰的海灣石油富國相比,落差巨大,民眾顯然不能滿意。敘利亞原來也是石油輸出國,但儲量有限。2012年敘利亞將從石油輸出國變為石油輸入國,國家經濟將麵臨更加嚴峻的形勢。目前世界經濟形勢一片暗淡,敘利亞民眾對本國經濟進一步下滑更加擔心,盼望通過政權更迭找到新的出路。

問題三,美國為何堅決要把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趕下台?這個問題答案最簡單:因為他反美。此外,也同美國支持以色列有關。在中東地區,美國一直把以色列當成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艦”,是美國打入中東地區阿拉伯世界的一個“楔子”,借以控製東地中海沿岸的戰略要地。但阿拉伯世界同以色列勢不兩立,長期對抗。敘利亞中部瀕臨地中海,西南部與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相鄰。巴勒斯坦的哈馬斯和黎巴嫩的真主黨是武裝反抗以色列的急先鋒,美國指責這兩個組織的後台是敘利亞。哈馬斯是“伊斯蘭抵抗運動”的英文縮寫,成為它的簡稱。哈馬斯成立於1987年12月,是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激進組織,其核心主張是以武力消滅以色列,拒絕任何別的選擇。自它成立以來,經常對以色列占領區發動自殺式襲擊。黎巴嫩真主黨是伊斯蘭教什葉派的軍事政治組織。1982年,以色列大舉入侵黎巴嫩南部,占領了黎巴嫩大片領土,約有六十萬黎巴嫩什葉派難民擁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南郊。這部分黎巴嫩難民中的政治活動家,在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的支持下,成立了真主黨這一穆斯林什葉派政黨。真主黨的口號是“以武裝鬥爭把以色列占領者趕出黎巴嫩南部,幫助難民早日返回家園”。真主黨和哈馬斯一樣,對以色列開展了一係列武裝鬥爭,誓與以色列鬥爭到底,拒絕談判,拒絕和解。“911”事件後,美國宣布哈馬斯和真主黨為“恐怖組織”,並把敘利亞列為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黑名單。還有,當年的阿拉伯複興社會黨推行泛阿拉伯主義,總部設在敘利亞,伊拉克是一個支部。巴沙爾的父親哈菲茲阿薩德與伊拉克的薩達姆都是阿拉伯複興社會黨的骨幹,兩人都是通過在本國發動政變上台。哈菲茲阿薩德當上了敘利亞總統,薩達姆先當了一陣伊拉克副總統,後來也當上了伊拉克總統。兩國在外交上都奉行反西方政策,令美國頭痛。伊拉克薩達姆總統已被美國搞掉了,敘利亞是阿拉伯複興社會黨的老巢,反美政權卻傳到了第二代總統巴沙爾手裏。巴沙爾是堅決反對美國出兵伊拉克的阿拉伯國家元首之一,同美國形成公開對抗。另外,敘利亞與伊朗是戰略盟友,伊朗通過敘利亞向黎巴嫩真主黨運送武器。美國先搞掉巴沙爾、整垮敘利亞,就為下一步收拾伊朗創造了條件。由於以上種種原因,美國不把巴沙爾搞下台不肯罷休。

問題四,俄羅斯為何要在敘利亞問題上同美國公開博弈?這與敘利亞的特殊戰略地位有關。敘利亞地處亞、歐、非三洲的結合部,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打開俄羅斯地圖一看,可以發現一個問題,俄羅斯雖然疆域十分遼闊,但它的出海通道不暢。向東去太平洋,隻能以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為基地,出海受到日本掣肘;向西去大西洋,走遠路要繞道北冰洋,走近路要穿越歐洲內海波羅的海,受到北歐和德國鉗製;向南去印度洋,有阿富汗、巴基斯坦阻隔,當年蘇聯出兵入侵阿富汗,就是想打通南下印度洋的出海口;從俄羅斯內海黑海去地中海,唯一通道是土耳其的博斯普魯斯海峽,曆史上俄羅斯與土耳其為了爭奪這條海峽打了不知多少次仗,俄羅斯一直沒有打贏。於是,敘利亞就成了俄羅斯從陸路繞過土耳其去地中海的一個立足點式的戰略要地。目前,俄羅斯在敘利亞港口城市塔爾圖斯仍有一個海軍補給基地,不久前俄羅斯軍艦還使用過。敘利亞是俄羅斯在地中海東岸僅存的一個戰略支撐點,它無論如何不肯輕易失去對敘利亞的影響力。普京把話說得直截了當:“敘利亞離俄羅斯很近!”這等於警告美國:你不能到我家門口來搶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