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年多來,席卷北非和中東的戰亂風暴,初起時“台風眼”在利比亞,自從卡紮菲被打死後,“台風眼”就轉移到了敘利亞。到目前為止,敘利亞戰亂死亡人數已超過六千人,其中政府軍警死亡人數約兩千人。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是所謂“阿拉伯之春”中殘留的最後一根“樁”,美國和西方不把它拔掉決不罷休。美國認為,“阿拉伯之春”是改變北非和中東一批阿拉伯國家麵貌千載難逢的良機,決不能放過。
2011年初春,繼突尼斯(1月8日)、利比亞(1月15日)、也門(1月23日)、埃及(1月25日)之後,3月18日敘利亞南部城市德拉也爆發了群眾示威,並迅速向全國蔓延,政府軍動用武力彈壓抗議活動,反對派中的武裝分子則同政府軍和軍警不時展開槍戰,並發動自殺式炸彈襲擊。時至今日,其他各國政權都已更迭,唯獨敘利亞戰亂仍在繼續,總統巴沙爾阿薩德還在硬撐。
事情似乎有點“怪”,目前美國和歐洲都深陷經濟危機,在外界看來它們都“自顧不暇”,但它們卻一窩蜂地對北非和中東亂局不遺餘力地攪和,這是為什麼?它們都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了,生意經豐富得很,無利不起早,沒有近利有遠利,它們決不會做賠本買賣。
二
敘利亞亂局至今已近一年,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2011年3月至5月,戰亂初起,巴沙爾政權對內“減壓”,對外反對幹涉。巴沙爾對內“減壓”的主要措施有:一、解散以奧特裏為首相的舊內閣,任命農業部長阿迪爾薩法利為新首相,組成新內閣;二、向全國承諾加快修憲、加快民主改革步伐;三、簽署總統法令,廢止實行了四十八年的緊急狀態法,使民眾享有示威遊行權利;四、對Facebook(臉譜)網站解禁,受到敘利亞年輕人歡迎。巴沙爾總統作為一名封建君主,在國內動亂中能做這些“退讓”,也算得上“開明”了。同時,巴沙爾堅決反對外國勢力插手敘利亞動亂。美國希拉裏國務卿想撇清幹係,低調表態稱,美國對敘利亞問題“排除軍事介入的可能性”。可是,沉寂多時的維基解密網站突然拋出消息揭發,美國長期以來一直在支持巴沙爾總統的政敵,早就在秘密支持敘利亞反對派。自從2005年敘利亞與美國因黎巴嫩問題發生摩擦後,美國國務院每年撥款六百萬美元支持敘利亞反對派。在美國資助下,敘利亞流亡組織“公平和發展運動”於2009年4月在英國倫敦成立了“巴拉達電視台”。去年3月敘利亞大規模反政府示威活動爆發以來,這家電視台成為反對派對外發布消息的主要渠道。麵對維基解密網站的揭發,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馬克托納出麵“澄清”,聲稱美國國務院“並沒有從事破壞敘利亞政權的活動”,“隻是一直致力於促進敘利亞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民主進程”,“敘利亞政府錯將美國的努力當做一種威脅”。這是什麼邏輯?這是不打自招幹涉別國內政的邏輯!中國外交部發表聲明,“敘利亞的未來隻能由敘利亞人民自主決定”,這顯然是對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那番言論的回應。奧巴馬似乎有些惱羞成怒了,下令“對敘利亞總統等政府高官實行製裁”。
第二階段,2011年6月至11月,動亂升級,爆發內戰。總統巴沙爾呼籲民族對話;反對派“全國委員會”成立,提出推翻現政權,要求巴沙爾總統下台。美國開始從敘利亞撤僑,美、敘各自召回駐對方大使“商討對策”。這一舉動,立即使敘利亞衝突驟然升級。反對派組織更大規模的抗議活動,敘利亞軍隊進入動亂城市與反對派武裝分子展開槍戰。總統巴沙爾繼續采取“減壓”措施,企圖使局勢緩和下來,他承認動用武力“犯了錯誤”,承諾至2012年初完成修憲,並表示願意在完成修憲和政治體製改革後離職。反對派卻不依不饒,武裝反抗開始升級。除了分散在各地反對派示威民眾中的武裝團體同政府軍展開槍戰外,2011年7月29日正式成立了反對派武裝組織“自由軍”,總部設在土耳其。9月,“自由軍”與“自由軍官運動”合並,成為敘利亞反對派手中的一支主要武裝力量。11月15日,“自由軍”在土、敘邊境襲擊了幾個敘利亞政府管轄的辦事處;16日“自由軍”用火箭炮和機槍襲擊了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近郊哈賴斯塔的情報機構,還襲擊了哈馬附近的一處關卡,打死八名政府軍士兵,這標誌著敘利亞已經爆發內戰。而美國、歐盟和阿盟則說,如果巴沙爾再不馬上交權,敘利亞可能“陷入內戰”。他們所說的“內戰”,是指“利比亞式的內戰”,即由西方國家將敘利亞反對派武裝起來,外國軍隊和敘利亞反對派武裝一起向敘利亞現政權發動進攻。其實敘利亞內戰早就存在,這是美國媒體也承認的。有位美國專欄作家查爾斯克勞薩默對此說得非常露骨,鼓吹美國和西方通過土耳其向敘利亞抵抗力量“源源不斷地提供援助”,“或者直接秘密地運入敘利亞”。
第三階段,2011年12月,武裝衝突升級,阿盟介入“調查”。反對派武裝分子同政府軍和軍警展開槍戰,並不斷發動自殺式襲擊,雙方死亡人數驟增。12月27日,阿盟派出第一批五十人組織的觀察團進入敘利亞調查事件真相。觀察團中有人尚未進入敘利亞,先入為主地宣布敘利亞政府正在進行“種族滅絕”。觀察團進入敘利亞後,卻於12月28日宣布“未發現暴力跡象”,“沒有衝突,沒有坦克”。觀察團的調查立即引起爭議,“未能取得預先設想的效果”。實際上,阿盟本身一盤散沙,內部意見紛爭,從來幹不成什麼大事。
第四階段,2012年1月至2月,美、俄、中三方圍繞解決敘利亞問題展開博弈。1月8日,針對西方準備對敘利亞進行軍事幹涉的威脅,俄羅斯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突訪敘利亞,顯示武力。2月4日,聯合國安理會投票表決由卡塔爾等國提出的敘利亞問題解決方案,核心內容是逼迫巴沙爾阿薩德總統“交出權力”。說白了,就是用“利比亞模式”來解決敘利亞問題。中、俄兩國投了反對票,方案未獲通過。美國和西方各國對中、俄一片責難,這是預料之中的。希拉裏稱中、俄投反對票是“拙劣表演”,這可隨她說去。最不可理喻的是阿盟,中國一直支持敘利亞問題“在阿盟框架內解決”,以擺脫西方勢力的牽製和左右,顯示阿盟在解決阿拉伯世界內部問題上的能力,提高阿盟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這不是一片好心嗎?阿盟卻不領這份情,阿盟秘書長納比勒阿拉比竟埋怨中國和俄羅斯投反對票“表明外交信義盡失”,不知道他指的是什麼“外交信義”。在美國和西方操縱下,如果聯合國安理會動不動就搞個“決議”逼迫一個主權國家的元首“下台”,世界將成什麼樣子?中國的態度是明確的:敘利亞的前途應由敘利亞人民自主決定,其中也包括現總統巴沙爾阿薩德的去留,這有什麼不對?2月7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突訪敘利亞,同巴沙爾總統舉行了會談。拉夫羅夫在會談後發表聲明,呼籲在阿盟協助下,啟動覆蓋敘利亞各方的全國對話,停止敘利亞國內暴力衝突。2月8日,美國宣布拒絕俄羅斯建議。白宮發言人傑伊卡尼馬在記者招待會上說,在敘利亞局勢的初期,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有機會同反對派進行對話,但他沒有抓住機會。美國認為目前敘利亞政府和反對派已經沒有進行談判的機會。
這就等於最後攤牌了,敘利亞局勢驟然緊張起來。
美國對敘利亞總統和部分高官的製裁上升為對敘利亞全麵製裁,英、法、意等國也對敘利亞進一步施壓。利比亞、突尼斯和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成員國分別發表聲明,召回駐敘利亞大使。敘利亞以牙還牙,宣布驅逐利比亞、突尼斯駐敘利亞大使,召回駐科威特和沙特大使,關閉駐卡塔爾大使館。這凸顯出阿拉伯國家不能團結一致,它們早晚將被美國和西方世界分化瓦解,根源蓋出於此,不信等著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