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卡紮菲:狂人、雄獅、狐狸,翻船陰溝洞(1 / 3)

利比亞的卡紮菲,在世界各國領導人中是真正的“另類”,獨一無二的“怪人”。美國罵他是“狂人”、“瘋狗”、“流氓政權”領導人;利比亞和阿拉伯世界的崇拜者則稱他是“沙漠雄獅”、“鐵漢”、“阿拉伯雄鷹”、“非洲勇士”、“偉大騎士”、“革命導師”。卡紮菲同時又是北非沙漠中一隻狡猾透頂的“狐狸”,一隻真正的“沙漠之狐”。

卡紮菲統治利比亞四十二年,政績斐然,結局慘烈。

2011年年初開始席卷北非和中東的騷亂風暴,最先被刮倒的是突尼斯總統本阿裏、埃及總統穆巴拉克,但“台風眼”從一開始就回旋在利比亞。美國和歐洲夥伴(最積極的是法國,其次是英國和意大利)認為這一次是搞掉卡紮菲的絕好機會,千萬不能錯失。希拉裏的話說得最直白:“卡紮菲必須下台!”這位美國女子的一身霸氣,好生了得。

在美國和歐洲幾國的操縱下,利比亞的街頭騷亂很快演變成了全麵內戰。美國和法國、英國一麵對卡紮菲政府軍直接實施軍事打擊,一麵用軍事裝備和強大輿論武裝支持利比亞反對派。強硬的卡紮菲頑抗了半年,終於徹底崩潰。最後時刻,陷入絕境的卡紮菲鑽進了下水道水泥管中,被反對派士兵拖出來開槍打死,“卡紮菲時代”戛然而止。

世界上少了卡紮菲這樣一位桀驁不馴的狂人,美國能否從此減少一位敵人?

本人為文不避嫌,先為卡紮菲說句公道話:他曾經是利比亞的一位革命者。

卡紮菲領導的利比亞“九一革命”,至少實現了三個目標:推翻了利比亞封建王朝,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趕跑了美國在利比亞的軍事基地,後來又將美國在利比亞的石油企業收歸國有;領導利比亞擺脫了貧困,成為非洲“首富”,令世人矚目。

卡紮菲1940年6月出生在利比亞濱海城市蘇爾特以南三十多裏沙漠中的一個普通牧民家庭,屬於柏柏爾人卡紮法部落。他的全名叫奧馬爾穆阿邁爾卡紮菲。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排行最小,上麵有三個姐姐。他父親阿布梅尼爾卡紮菲是個文盲,但他千方百計要讓兒子讀書,希望他長大後能出人頭地。沙漠中沒有學校,父親每周領著卡紮菲到一位宗教老師家裏去學習,有點像中國舊時代的私塾。主要學習《古蘭經》,同時也學習一些基本的書寫和算術。卡紮菲十歲時,父親送他到蘇爾特的一所小學去讀書。卡紮菲已經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上學機會,因付不起學校的寄宿費,他白天上課,晚上就睡在清真寺的地板上。伊斯蘭國家每周五為休息日,卡紮菲每周四放學後步行三個半小時回家與家人團聚,星期六又步行三個半小時返校。他在班裏是年齡最大的學生,同學們譏笑他是“鄉巴佬”。他沉默寡言,學習刻苦,用四年時間學完了六年小學課程,並取得了畢業文憑。卡紮菲十四歲時,父親為了使他能上中學,在利比亞中南部塞卜哈附近找到了一份為人放牧的工作,全家搬往中南部沙漠,卡紮菲進了塞卜哈市內的一所中學。家庭的遊牧生活背景、小時候的上學經曆,養成了卡紮菲既放蕩不羈、桀驁不馴,又能吃苦耐勞、同情窮人的性格特征。

塞卜哈中學是卡紮菲走上革命道路的出發地。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非洲大陸掀起民族獨立運動高潮,北非各國相繼擺脫殖民統治,獲得民族獨立。影響最大的是納賽爾1952年7月領導的埃及七月革命,推翻了埃及法魯克封建王朝,趕跑了英國殖民主義者。卡紮菲在塞卜哈中學收聽《開羅之音》廣播,當他聽到納賽爾抨擊西方帝國主義、呼籲阿拉伯國家團結起來等內容,心情異常激動,納賽爾成了他的崇拜偶像。他想到了自己的國家,利比亞以前是意大利殖民地,雖然在1951年12月24日獲得了獨立,成立了利比亞聯合王國,但國王伊德裏斯太軟弱,利比亞仍然受到外國勢力的擺布。

在納賽爾主義的影響下,卡紮菲於1959年在同學中成立了秘密組織“卡紮菲同學會”,在他身邊聚集了一批有誌青年。1961年10月5日,卡紮菲第一次帶領示威者走上街頭,抗議外國人在利比亞土地上建立軍事基地。示威者與軍警發生了激烈衝突,多名示威者被捕。塞卜哈警察當局認定卡紮菲是一個不安定分子,報請利比亞教育部長簽字批準,將他從塞卜哈中學開除。但塞卜哈市執政者中有人同情卡紮菲等青年人的反帝行動,他父親去請求塞卜哈市的一位行政長官為卡紮菲在米蘇臘塔另找了一所中學。當年卡紮菲已經十九歲,超過了報考中學的入學年齡。他父親又去求另一位行政官員為卡紮菲開了一份虛假證明,把他的出生時間1940年改為1942年。卡紮菲進了米蘇臘塔中學,不久又在同學中恢複了“卡紮菲同學會”的秘密活動。卡紮菲為同學會成員立了三條規定:不喝酒、不玩牌、不玩女人。

如果用一句正麵語言來表述,卡紮菲早在中學時代就已成為一名青年革命家。他中學畢業後考入班加西的利比亞大學攻讀曆史,但兩年後他轉入班加西軍事學院學習。這時他心中已有明確目標:千方百計進入軍隊、掌握軍隊,才能實現宏圖大業。1965年從班加西軍事學院畢業,在利比亞陸軍服役,被授予少尉軍銜。1966年被派往英國桑德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受訓。當年,埃及納賽爾領導七月革命的核心力量,是由他創立的“自由軍官組織”。卡紮菲仿效納賽爾的這一做法,也在利比亞軍隊中秘密成立了以他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並以此為核心,通過各位成員去秘密發展各種民間外圍組織,積聚革命力量。1969年9月1日,卡紮菲通過發動了一次“不流血的政變”,推翻了利比亞封建王朝,建立了利比亞共和國。這次政變被稱為“九一革命”。

卡紮菲策劃這次政變行動時,經常召集他的“自由軍官組織”核心成員到幾百公裏之外的沙漠深處去開會,有時就在野外露宿。為了解決活動經費,卡紮菲規定“自由軍官組織”核心成員必須交出每月全部工資。卡紮菲向利比亞每個兵營派出兩名“自由軍官組織”骨幹,要求他們把那裏的所有軍官名單、上下級領導關係、士兵和武器彈藥數量、軍營活動規律等等,摸得一清二楚。卡紮菲對發動政變的每一個細節都考慮得細而又細。

1969年年初,卡紮菲要求各個方向的負責人重新核查行動路線、交通工具、聯絡方式、突發情況處置方案等準備情況。核查結果,一切準備就緒,卡紮菲下令3月21日舉事。但3月21日臨時出現了一個情況:埃及著名女歌唱家烏姆庫爾舒姆要來班加西舉辦演唱會,大部分王室成員和軍政要員都將出席。卡紮菲認為演唱會現場戒備等級肯定很高,行動不易得手。而且,歌唱家烏姆庫爾舒姆在阿拉伯國家名望很高,擾亂她的演唱會,在輿論上對政變行動不利。於是經過再三考慮,果斷取消了這次行動計劃,把行動時間推遲到6月5日。

6月5日前幾天,有好幾名“自由軍官組織”成員突然接到調防通知,引起卡紮菲警覺,他懷疑政變計劃是否已被泄露?於是再次取消了行動計劃。

8月,正在國外度假消夏的國王伊德裏斯把利比亞上議院和下議院領袖都召集到希臘首都雅典,交給他們一封信件,宣布自己退位。消息傳回國內,利比亞政局出現動蕩,各派政治勢力都躍躍欲試。卡紮菲得到情報,利比亞軍隊參謀長沙勒希兄弟領導的宮廷集團準備在9月4日前奪取政權。卡紮菲本人則接到通知,要他9月11日去英國接受第二次培訓,為期六個月。卡紮菲感到采取行動已經刻不容緩,於是下達最後命令:9月1日淩晨開始行動。

政變行動出乎預料地順利,僅在占領“昔蘭尼加衛隊”兵營時發生一陣對射,一人死亡,十五人受傷。首都的黎波裏的王室成員和軍政高官悉數被捕。隻有王儲一人聽到槍聲後躲進了遊泳池,天亮後也被捕,但他馬上表態擁護新政權。其他各地的行動基本沒有遇到抵抗。整個政變行動不到四小時,東部重鎮班西加和首都的黎波裏同時取得勝利。9月1日清晨6時30分,卡紮菲在班加西廣播電台發布推翻伊德裏斯封建王朝的第一號公報。“自由軍官組織”沒有提前準備公報,卡紮菲進了電台播音室隨手抓過一張紙,急速寫了幾條提綱,然後邊講邊發揮,滿懷激情地向利比亞全國宣告:偉大的利比亞人民,為了實現你們的崇高願望,你們的武裝部隊已經采取行動,推翻了反動落後的腐朽製度,結束了漫漫長夜,誕生了新的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

政變後,卡紮菲沒有下令處死舊政權的任何人,更沒有出現血腥屠殺。一周以後,卡紮菲批準公布了由十二人組成的“革命指揮委員會”名單,由他擔任利比亞最高領導人兼武裝部隊總司令,軍銜由中尉晉升為上校,這時卡紮菲才二十七歲。剛開始,他對外使用的頭銜是總理兼國防部長。不久,他把自己的職務改為“總人民委員會總秘書處總秘書”。他說,他的職責是為利比亞人民當“秘書”。曾有記者問他為何不當總統?他回答說:總統隔幾年就要來一次選舉,多麻煩?我當秘書不用選舉。上校的軍銜也一直沒有變,這絲毫不影響他的無上權威。這就是卡紮菲的過人之處——在政治鬥爭領域,展現出了他的絕頂聰明和狡猾!

卡紮菲把某些社會主義概念和《古蘭經》中的伊斯蘭教教義雜糅在一起,創立了另一種“社會主義理論”,這些理論包括在他發表的三卷《綠皮書》中。由於他的《綠皮書》“理論”既反對資本主義,也反對共產主義,後來被稱為“第三套世界理論”。他宣稱,他的“第三套世界理論”終極目標是要通過政治、經濟和社會革命“解放全世界被壓迫人民”。卡紮菲處處喜歡“搞怪”,在“革命理論”上也如此。

利比亞擁有豐富的優質石油蘊藏量,過去都被西方石油企業壟斷經營。卡紮菲以強硬手段逼迫西方石油公司和利比亞新政府談判,重新分割利潤,利比亞得大頭。不久,又先後將英國等西方國家在利比亞開采的油田收歸國有,利比亞從此迅速“脫貧致富”。卡紮菲將大部分石油收入用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搞免費教育和免費醫療,還興建了好幾項大型水利工程,把南部的地下水引往北部沙漠地帶,發展農田灌溉和沙漠綠化。

就在卡紮菲被打死前不久,加拿大全球化研究中心還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利比亞人的生活水平在非洲大陸是最高的,卡紮菲領導下的利比亞在全非洲擁有最低的嬰兒死亡率和最長的生命預期,他四十多年前從伊德裏斯國王手中奪過權力時,全國識字率不足百分之十,今天這一比例超過百分之九十。”

還有的研究文章指出,阿拉伯世界的石油經濟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後得以起飛,建立頭功的是卡紮菲。卡紮菲為他們樹立了榜樣,敢於從掠奪資源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手中奪回本國利益,阿拉伯各國紛紛仿效,大見成效,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單從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來說,卡紮菲領導的利比亞“九一革命”無疑是成功的。但是,四十二年後,利比亞國內為什麼會冒出這麼大的反對派勢力反對他?這要卡紮菲自己來回答。

卡紮菲後來成為“另類”、“狂人”,不是偶然的,他是當今各種世界性矛盾縱橫交錯雜交出來的一個“怪胎”。

卡紮菲以“反美鬥士”的姿態出現,突出反映了美國與阿拉伯世界的尖銳矛盾。美國是基督教文明,阿拉伯世界是伊斯蘭文明,意識形態不同、價值觀不同。在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問題上,美國一貫奉行極端的排他主義。凡是與美國意識形態不同、價值觀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都被美國視為“異己”、“敵人”,動輒製裁、遏製、顛覆、圍堵,直至發動戰爭將其消滅。由此可見,首先不是阿拉伯世界要想“吃掉”美國,阿拉伯世界沒有這個能力;而是美國念念不忘要想“改造”阿拉伯世界,使阿拉伯世界對美國俯首帖耳,這是美國不變的戰略目標。但穆斯林是不易“馴服”的,阿拉伯國家是世上“最倔強的孩子”,不聽你美國任意擺布。阿拉伯國家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中的極端派,便用恐怖主義對抗美國。在恐怖主義者看來,對付美國極權主義的最好辦法,就是用極端恐怖的方式同它“對話”。他們之間是一對你死我活的矛盾,一時無法調和。

冷戰結束以來,美國“一超獨霸”,全世界都感受到了來自美國咄咄逼人的壓力。阿拉伯世界首當其衝,因而對美國的反抗最為強烈。最有力的證明,就是阿拉伯世界湧現了“反美三雄”:本拉登、薩達姆、卡紮菲。在這“反美三雄”中,卡紮菲的反美資格最老。他1969年通過發動政變成為利比亞領導人後,立即充當反美急先鋒,把美國在利比亞的惠勒斯空軍基地趕走,宣布廢除利比亞王室同美國簽訂的軍事協定和其他各種協定。當時冷戰尚未結束,惠勒斯空軍基地是美國在非洲最大的一個軍事基地,駐有六千多人,是美軍監視蘇聯在地中海和黑海軍事活動的前哨。卡紮菲的這一大膽舉動,挖掉了美國的一塊心頭之肉,美國對卡紮菲怎能不切齒痛恨?

以色列問題,是美國同阿拉伯世界尖銳對立的一個死結。

1947年聯合國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決議》,由於《決議》對土地分配不公,阿拉伯世界強烈反對。猶太人搶先於1948年5月14日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成立了以色列國,並在第二天就對埃及、伊拉克、黎巴嫩、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發動了侵略戰爭,把九十六萬巴勒斯坦人趕出家園,淪為難民。由於猶太教與基督教同源,美國一貫偏袒以色列,激起了阿拉伯世界強烈的反美情緒。自從以色列宣布成立國家到現在,已經先後爆發了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得到了美國先進武器裝備和充足資金的全力支持,阿拉伯國家每次都打不過以色列,這使阿拉伯國家更加仇恨美國、仇恨以色列。

卡紮菲準備聯合阿拉伯國家發動“全麵戰爭”消滅以色列。1970年年初,即利比亞“九一革命”後第二年,卡紮菲就去向他崇拜的導師埃及總統納賽爾彙報他的計劃。納賽爾耐心地對他說:“不行啊,我親愛的小兄弟,阿拉伯國家在主要軍事裝備上同以色列差距太大了,打不過它。”卡紮菲回答說:“這有什麼可怕的,以色列隻有三百萬人口,阿拉伯國家有一億人口,我們應該聯合起來,都聽你指揮,對以色列發動全麵戰爭,把它徹底消滅!”納賽爾說:“這不行,以色列一旦在常規戰爭中處於下風,它會立刻向阿拉伯國家扔原子彈。”卡紮菲問納賽爾:“我們自己有原子彈嗎?”納賽爾對他搖搖頭:“我們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