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穆巴拉克:從民族英雄到籠中囚犯(1 / 3)

穆巴拉克曾經是埃及的民族英雄。

穆巴拉克是空軍飛行員出身。1973年10月,埃及對以色列發動了第四次中東戰爭(埃及人稱“十月戰爭”),當時已經擔任埃及空軍司令的穆巴拉克,成功地謀劃和指揮了對以色列的一場大規模空襲,為奪回西奈半島開辟了通路。穆巴拉克從此名聲大振,很快步入政壇,步步高升。

先來回顧一下第四次中東戰爭中的穆巴拉克。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開戰前夕,埃軍總參謀部製定了一份從以色列手中奪回西奈半島的作戰計劃。要想獲得這次作戰的勝利,前提是,必須首先發動一次大規模空襲,在最短的時間內摧毀以軍在西奈半島的各種軍事設施和重型裝備,為埃及陸軍展開地麵進攻創造有利條件。當時穆巴拉克已是埃及空軍司令,對以色列的大規模空襲行動由他來謀劃和指揮。以色列空軍是先進的美式裝備,埃及空軍是蘇聯提供的舊式裝備。麵對敵優我劣的軍力對比,如何才能打贏這場空襲大戰?當年的穆巴拉克,顯得那樣精明、果敢、沉著和堅定。他把整個空襲計劃分解成三部分:其一,實施佯動。他命令一批埃及戰機在尼羅河三角洲和蘇伊士運河空域來回巡邏,以迷惑以色列空軍雷達的跟蹤偵察。其二,分散待機。命令埃及空軍戰機分散部署在埃及東部的三十多個機場,進入戰備狀態。其三,親身迷敵。他搞了一份名為“利比亞使命”的虛假計劃。“十月戰爭”發動前一天下午四時,他通知五名空軍高級將領陪同他一起去利比亞執行一項特殊任務,下令空軍基地為他們準備一架專機,預訂下午六時起飛,第二天返回;並將專機起飛的時間提前通知了埃及駐利比亞首都的黎波裏的聯絡處。但是,臨起飛前,他突然通知機長“因特殊原因”推遲兩小時起飛。兩小時後,再次通知推遲起飛。次日淩晨兩點,穆巴拉克驅車前往開羅西郊機場,但不是起飛去利比亞,而是同飛行員們一起吃了一頓“封齋飯”,然後又迅速返回空軍指揮部。穆巴拉克用這樣一連串的“假動作”,成功地騙過了嗅覺靈敏的以色列情報機關。

10月6日,是以色列全年最重要的節日——猶太人贖罪日。以色列全國放假,猶太教徒在這一天全天禁食,並禁用武器和其他凶器。這是以色列全年戰備最鬆懈的一天,許多以色列士兵都回家過節。6日上午,穆巴拉克突然召開空軍高級指揮員會議,下令對以色列的大規模空襲行動立即開始。一聲令下,幾百架埃及空軍戰機從阿斯旺、曼蘇臘、開羅以及尼羅河三角洲中部各機場一齊升空起飛,黑壓壓一片飛往蘇伊士運河東岸,在一百八十多公裏的漫長戰線上,對以色列在西奈半島的各種軍事設施實施猛烈轟炸。短短二十分鍾,西奈半島上的以軍指揮所、堡壘、機場、炮陣地、倉庫等被摧毀百分之九十以上,埃及隻損失五架飛機。此前,阿拉伯國家一直戰勝不了用美國先進裝備武裝起來的以色列軍隊。這一次,埃及空軍打出了威風,穆巴拉克威名遠揚,被埃及人民視為民族英雄。但是,埃及陸軍後麵的地麵戰爭沒有打贏,薩達特總統最後隻得與以色列“議和”了結。

戰後,穆巴拉克晉升為空軍中將,被授予最高級別的“西奈之星”軍功勳章。1974年4月晉升為空軍上將,並被任命為埃及副總統。

1981年10月6日是“十月戰爭”勝利八周年紀念日,埃及舉行盛大閱兵式慶祝。當閱兵隊伍經過主席台時,受閱隊伍中突然有士兵向主席台上的薩達特總統開槍,薩達特總統中彈身亡。埃及國難當頭之際,10月13日舉行大選,穆巴拉克以百分之九十八的高票當選為埃及第四任總統。

穆巴拉克初任總統時五十三歲,年富力強。他是農家子弟出身,與妻子蘇姍夫妻恩愛,育有二子,家庭和美,生活簡樸,並不腐敗。

穆巴拉克擔任總統之初,埃及就像一個破落戶大家庭,得的是貧窮落後綜合征,內部情況一團糟。國內經濟不景氣,通貨膨脹嚴重,國家債務累累,官員貪汙腐敗、襟帶風盛行,社會治安惡化,暴力事件不斷。

擺在穆巴拉克麵前的是三大難題:穩定政局、振興經濟、拓展外交。應該說,穆巴拉克上任伊始的“三板斧”是砍得不錯的。

埃及國內各種政治勢力派別林立,情況十分複雜。穆巴拉克提綱挈領,高舉“以法治國”旗幟,大力運用法律武器,以正壓邪。同時,運用軟硬兼施策略,打擊少數,分化多數。對原先關押的大批政治犯和一般原教旨主義者做寬大處理,予以釋放;而對現政權頑固堅持敵對態度的原教旨主義派別中的極端分子,堅決打擊,決不手軟。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他又采取了一些民主化措施,堅決打擊埃及境內的恐怖主義活動。通過以上措施,在2005年以前,國內政局基本穩定。

為了改善埃及糟糕的經濟,穆巴拉克謹慎地開始了經濟改革。主要內容包括:推進國有企業私有化、吸引國外投資,同時在財政金融方麵也出台了一些新舉措,使埃及的經濟狀況有所改善,但成效並不太大。

穆巴拉克擔任總統後,外交上要重點處理好同阿拉伯世界和美、蘇三方麵的關係。埃及一向被視為阿拉伯國家的“領袖”,開羅是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所在地。但是,埃及前總統薩達特給穆巴拉克留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難題。薩達特原本想通過“十月戰爭”一舉奪回西奈半島全部失地,由於戰爭後期埃及第三軍團被以色列圍困,戰爭未能達到目的。這使薩達特清醒地認識到,埃及乃至阿拉伯世界無法戰勝得到美國支持的以色列。薩達特為了打破僵局,於1977年11月主動出訪以色列,使他成為“二戰”以來第一位訪問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領導人。薩達特的舉動,意味著埃及正式承認以色列國的存在。美國卡特總統抓住時機,做通雙方工作,邀請埃、以兩國領導人同時訪美。1978年9月,埃、以兩國領導人薩達特和貝京在美國戴維營舉行和平談判。1979年埃、以正式簽訂和平條約,以色列從西奈半島撤走全部軍隊和遷入的移民,與埃及建立了正常關係。但是,其他阿拉伯國家拒不承認以色列國,他們認為薩達特的行為背叛了阿拉伯世界,埃及被開除出阿拉伯國家聯盟,阿拉伯各國紛紛同埃及斷交,這使埃及在阿拉伯世界陷入孤立境地。

穆巴拉克上台後,為改善同阿拉伯國家的關係付出了不懈努力。1989年,埃及終於重返阿盟,阿拉伯各國也先後同埃及恢複了外交關係。同年7月,穆巴拉克當選為非統組織主席。這是穆巴拉克取得的一大外交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