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1年年初以來,本世紀第二個波次的戰爭浪潮席卷北非和中東。突尼斯、埃及、利比亞、也門、敘利亞等上述五國的騷亂和事變都具備了常規戰爭的基本特征:流血、死人、政權更迭(敘利亞尚未發生政權更迭)。上述五國連鎖反應式的動蕩和變亂,反映了新一代戰爭的許多新特點:都從街頭騷亂事件開始;網絡成為重要推手;新聞輿論推波助瀾;背後都有美國諜影;動亂迅速發酵,局勢很快不可收拾。本阿裏、穆巴拉克、卡紮菲、薩利赫,都是當了幾十年國家元首的強勢人物,全都說倒就倒,比伊拉克的薩達姆倒得還快。
除了利比亞屬於常規戰爭外,不妨把另外四國的騷亂和事變稱之為“軟戰爭”。進攻一方沒有動用飛機大炮、裝甲坦克發動強大軍事進攻,但它們達到了和利比亞戰爭相同的目的,一個個都把舊政權推翻了。這種“軟戰爭”其實比動槍動炮的“硬戰爭”更厲害,它“不戰而滅人之國”,既省錢,又省力。
世界在動蕩,天下不太平。
對於這個波次的戰爭浪潮,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它將比新世紀第一個戰爭浪潮對世界局勢產生更加廣泛深刻的影響;第二,美國這次在北非和中東掃倒一片阿拉伯國家政權之後,必將出現新的戰略動向。
二
2001年發生了震驚世界的“911”恐怖襲擊事件,緊接著,美國接連發動了兩場報複性的反恐戰爭——2001年10月發動了阿富汗戰爭,2003年3月發動了伊拉克戰爭。這兩場戰爭的硝煙至今尚未散盡。
新世紀以來兩個戰爭浪潮,有著前因後果的關係。
十年前發生的“911”恐怖襲擊事件,突出地反映了阿拉伯伊斯蘭世界同美國的尖銳矛盾。美國自“二戰”以來建立的世界霸主地位,在“911”恐怖襲擊事件中遭到如此嚴重的挑戰,美國的失落、沮喪、憤恨,難以言表。美國強烈的報複心理在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中得以發泄,支持恐怖組織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和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均被美國端掉。可是,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也把美國自己拖得精疲力竭。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迅速波及西方各國金融市場,引發了全球“金融海嘯”,世界經濟劇烈震蕩,美國經濟至今難見起色。美國公眾對貧富不均和就業不足表示極大不滿,2011年9月中旬爆發了“占領華爾街”的大規模示威活動,向奧巴馬政府施壓,他們甚至喊出了“占領美國”的口號。歐洲也全麵陷入“債務危機”,一時難以找到擺脫困境的有效辦法。
2011年5月1日,美軍海豹突擊隊終於在巴基斯坦境內將追蹤十年之久的本拉登擊斃,美國總算在反恐問題上出了一口氣,它準備轉過身去解決一下國內的問題。為此,奧巴馬向全世界宣布了準備從阿富汗和伊拉克撤軍的計劃。但是,本拉登雖然被打死,美國也準備從阿富汗和伊拉克撤軍,但美國對阿拉伯國家進行“民主化改造”的戰略目標絕不會放棄——小布什時代稱之為“大中東計劃”。美國仍將對阿拉伯世界保持高壓態勢。打過仗的人都知道,戰場上準備撤退或轉移陣地的一方,往往會以猛烈火力向敵方發動新一輪強大攻勢,以壓製住對方的進攻企圖,這樣才能安全撤離或轉移,否則極易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
突尼斯事變,是美國從阿富汗和伊拉克撤軍之前,對阿拉伯世界發動新一輪攻勢的一個突破口,而且采用的是比較省錢、省力的網絡戰手段。美國未出一兵一卒,就改變了突尼斯政權的麵貌。不僅如此,“突尼斯效應”迅速向北非和中東其他阿拉伯國家擴散,接連改變了一批阿拉伯國家的政權麵貌。這是冷戰結束以來,美國對阿拉伯國家實行“民主化改造”的重大突破,也是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以來得到的最大“回報”。麵對席卷北非和中東的這場戰亂風暴,美國的心態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竊喜。
三
在新世紀第二個波次的戰爭浪潮中,突尼斯的“戰爭烈度”最低,死亡沒超過六十人,其中還包括事變期間囚犯越獄縱火燒死的四十二人。但是,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卻把突尼斯事變稱之為世界上“首次維基革命”。
這一評價,非同尋常,引人注目。
所謂“維基革命”,其實就是一場名符其實的網絡戰爭。托夫勒夫婦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出版的《第三次浪潮戰爭》
[1]一書中,早就預見到利用計算機和因特網進行的“新一代戰爭”遲早會到來。當時網絡終端還是尚未大量普及的個人電腦,現在的網絡終端已是高度普及的新一代手機,它使得“網絡推手”的巨大威力如同從原子彈量級躍升到了氫彈量級。 美國對突尼斯發動的這場網絡戰爭,靠的是美國兩家網站。一家是竊密網站維基解密(有的稱它為“維基揭密”);另一家是社交網站Facebook(臉譜)。維基解密網站負責“揭露一切”;Facebook網站負責“傳播一切”。維基解密提供“炮彈”,Facebook提供“發射裝置”,配合絕妙。維基解密網站的創始人是一位擁有美國國籍的澳大利亞黑客奇才朱利安阿桑奇,該網站專門以黑客手段入侵各國政府的機密檔案庫,竊取數據,進行分析,解密後向世界曝光,通過Facebook網站迅速傳播和擴散。 2010年11月,維基揭密曝光了二十五萬份美國外交文件,使全世界知道了許多聞所未聞的美國外交內幕,轟動了世界。陷入尷尬和被動的美國政府下令通緝阿桑奇。其實,阿桑奇創辦的維基解密網站,其宗旨是要在全世界推行美國的價值觀。維基解密曾直言不諱地宣稱,他們的“主要興趣”在於揭露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非洲、中東和“前蘇聯集團”國家的“暴政”。因此,把維基解密曝光二十五萬份美國外交文件同美國政府下令通緝阿桑奇這兩件事聯係起來看,頗有點火燒赤壁前“周瑜打黃蓋”的味道。不管這是不是美國情報部門的有意安排,還是無意間的“弄巧成真”,它都構成了一個極大的詐局。否則就很難解釋,美國為何一麵下令通緝阿桑奇,一麵又讓維基解密繼續運營。 對於美國而言,維基解密是一把雙刃劍。美國既不願它傷害本國利益,但又憑著靈敏嗅覺迅速把它作為攻擊其他國家的“柔性核彈”來使用。 四 突尼斯事變的“柔性核彈”是美國維基揭密網站提供的,而引爆這枚“柔性核彈”的“雷管”卻是本阿裏及其家族自己製造的。維基揭密曝光的美國外交文件中,包含有美國駐突尼斯外交官向國內彙報本阿裏總統及其家族成員嚴重腐敗的電文。它說明美國一直在下本錢對其他國家搞這類情報,隨時備用。 美國外交官在發回國內的一份電文中說:本阿裏家族猶如黑手黨,控製著突尼斯整個國家經濟領域的方方麵麵。在另一份電文中,詳細描述了本阿裏女婿在自己的豪宅中舉辦的一次宴會情景:豪宅內羅馬時期的文物隨處可見,一隻寵物虎在花園內自由自在地漫步,客人們吃著本阿裏女婿用私人飛機從地中海對岸法國南部小鎮空運來的酸奶。又一份電文中說,在突尼斯,隻要是本阿裏家族成員看上的東西,無論是現金、土地、房屋甚至遊艇,最終都將落入他們手中。 本阿裏已統治突尼斯二十三年,他有三個致命傷。其一,專製獨裁;其二,嚴重腐敗;其三,突尼斯國內經濟停滯,貧富懸殊。尤其是就業嚴重不足,包括大學畢業生在內的年輕人失業率高達百分之三十,有的媒體報道高達百分之五十。 按照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的說法,維基揭密曝光的本阿裏家族成員嚴重腐敗的內容和細節,成為引爆突尼斯街頭騷亂的“催化劑”。 本阿裏是軍人出身,但他並不是行伍出身的軍人。早年在法國和美國軍事院校學習,接觸西方價值觀較早。學成回國後,長期在軍隊和政府的安全部門任職。1958年至1974年任突尼斯軍事安全局局長,1977年至1980年任國家安全總局局長。1980年出任突尼斯駐波蘭大使。四年後回國,擔任負責國家安全的國務秘書,成為內閣成員。由於他對付反對黨的“敵對行動”有辦法,1986年升任內務部長。1987年10月被老總統布爾吉巴委任為總理和總統繼承人。他擔任總理一個月後,以逼宮方式逼迫老總統布爾吉巴退位,自己當了總統。當他鞏固統治地位後,他和家族成員迅速腐敗,自掘墳墓,為最終倒台準備了條件。 五 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中部西迪布基德省首府發生了一起青年自焚事件。自焚者是二十六歲的大學畢業生布瓦吉吉,他畢業後沒有找到工作,自己在街上擺了個蔬菜水果攤自謀生路。可是突尼斯警察卻把他的小攤給沒收了,斷了他的生計。走投無路的布瓦吉吉以自焚方式相抗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布瓦吉吉的不幸遭遇和悲慘結局,同本阿裏家族成員的嚴重腐敗形成強烈對比。這時,美國Facebook網站成了煽動突尼斯民眾輿情的“鼓風機”,突尼斯民眾立刻被激怒了。據媒體稱,在突尼斯民眾中,每十人中就有一人擁有Facebook網站的賬號,其煽動能量可見一斑。 托夫勒夫婦的“未來戰爭”學說認為,在“無形武器”時代,“一些威力最大的武器掌握在媒體手中”。這一觀點在突尼斯事變中得到了充分驗證。 2011年1月8日和9日,突尼斯卡塞林省和西迪布基德省先後發生了街頭騷亂事件,民眾與軍警發生了流血衝突,造成十四人死亡、十六人受傷。突尼斯全國民眾在Facebook網站上紛紛傳遞和轉發信息,首都突尼斯市和其他城市紛紛爆發街頭騷亂,矛頭直指本阿裏,要他立即下台。美國煽風點火,對突尼斯政府處理街頭衝突事件的做法提出“批評”。1月11日,突尼斯政府召見美國駐突尼斯大使戈登格雷,指責美國幹涉突尼斯內政。本阿裏譴責“來自國外的黑手”(指美國),並揚言要對策劃和指揮這些暴力和流血事件的“隱身團夥”(美國在突尼斯的代理人)展開司法調查。但是,局麵已經失控,他譴責的“來自國外的黑手”並未縮回,“隱身團夥”也沒有被他嚇倒,憤怒的民眾愈加憤怒,事態迅速惡化。 本阿裏開始敗退。 2011年1月14日下午,本阿裏宣布解散由他領導的“憲政民主聯盟”一黨組成的政府,允諾提前舉行議會選舉。當晚,突尼斯總理穆罕默德加努希在國家電視台宣布了三條消息:第一,突尼斯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並實行宵禁;第二,本阿裏已於當晚離開突尼斯(流亡沙特);第三,根據突尼斯憲法第56條,即日起由他本人行使總統權力。突尼斯民眾立刻對總理穆罕默德加努希發出怒吼:“你當總統不合法!” 1月15日,突尼斯憲法委員會召開緊急會議商討認為,總理繼任總統違憲(其實當年本阿裏就是以總理身份從老總統布爾吉巴手中奪取了總統職位)。突尼斯憲法委員會根據憲法第57條規定,授權眾議院議長代行總統職權,並宣布最遲在六十天內舉行議會選舉。總理穆罕默德加努希隻得灰溜溜地收回“自我任命”,由眾議院議長福阿德邁巴紮臨時代行總統職權,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 1月17日,新的“突尼斯民族團結政府”宣告成立。 1月19日,本阿裏家族成員中有三十三人企圖逃離出境時被捕。本阿裏家族成員停在院內的一輛豪華轎車被人開來吊車隔著院牆吊走…… 短短二十八天,一場以“網絡推手”為主要進攻武器的網絡戰爭,就把突尼斯總統本阿裏政權推翻了! 六 軍事上有兩個互相關聯的常用詞,一個叫選擇突破口,另一個叫捕捉戰機。突破口要選在對方防禦薄弱部位,捕捉戰機要視戰場瞬息變化的情況而定。能否抓住稍縱即逝的有利戰機,全憑進攻一方指揮員的“戰場嗅覺”是否靈敏。 美國搞掉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和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後,伊斯蘭世界還有兩個國家令美國痛恨不已,一個是中東的伊朗,一個是北非的利比亞。這時,美國采取的策略是:搞掉伊朗的時機尚未成熟,暫時放一放;先搞掉利比亞,不妨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