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敗之痛,是劇痛、巨痛、長痛。伊拉克承受戰敗之痛的過程,就是美國要燜爛這罐“伊拉克牛肉”的過程。
四
最後,讓我們回到伊拉克戰爭的戰場上,直接從伊軍的作戰行動中看看它的敗因。先要設定一個上限:我們在這裏分析的,不是說伊軍應該在這場戰爭中取勝而它為何沒有取勝。伊軍無論如何做不到這一點,我們不分析這個。我們要分析的是伊軍在這場亡國之戰中,為何沒有打出一點殊死抗戰的壯烈場麵來,沒有打出一點屢敗屢戰的悲壯色彩來,也沒有打出一點雖敗猶榮的巴比倫精神來?
茲擇其大要而淺析之。
伊軍的戰備工作極不充分,打了一場“無準備之仗”。毛澤東軍事理論中有著名的“十大軍事原則”,其中一條就是“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對於伊軍來說,“把握”二字已無從談起,就說“準備”二字吧。想想吧,直到開戰前的最後一刻,聯合國武器核查小組還在伊拉克核查呢,核查的內容大多與伊軍有關,不知道哪一天查到哪個單位,整天東藏西躲,窮於應付,伊軍哪裏有時間集中精力作好迎戰準備?在美軍的作戰指導原則中,恰恰有一條“在敵方作好充分戰鬥準備之前盡快與之交戰”。美軍地麵部隊為何急著要向巴格達推進?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它決不讓伊軍得到準備的時間。人們從電視鏡頭裏、戰地記者的文章裏都能看到,美軍攻占巴格達後,大街上居然見不到伊軍一個像樣的街壘,看不到一點伊軍組織城市防禦的痕跡,伊軍打的是什麼首都保衛戰啊!巴格達是最重要的戰略目標,是伊軍整個防禦的核心,可是巴格達連最基本的城市防禦部署都沒有,靠薩哈夫一個人在前台唱了一出“空城計”。那些天,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巴格達,都在等著觀看伊軍上演一出精彩激烈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式的巴格達保衛戰呢,對不起,讓各位大失所望了,退票吧。伊軍這種無準備狀態,暴露出來的是一個國家、一支軍隊無藥可救的敗象,很可怕。問題出在當局,出在上層,出在薩達姆。人們不禁要問,如果壓根兒就不想打這一仗,那麼開戰前為何不盡最大努力從外交上去求和避戰呢?如果是鐵了心決一死戰,那麼又為何不全民動員作好戰爭準備呢?這是兩種必然的選擇,二者必居其一。可是,人們看到的伊軍實際情況,這兩條哪一邊都不沾,豈不怪哉!這隻能說明,薩達姆的心境已是破罐子破摔,既不肯退讓,也無心備戰,對國家和人民采取了極不負責的態度。薩達姆政權,該滅亡了!
伊軍軍心不固,更是一條致命的敗因。經曆過海灣戰爭的許多伊軍官兵,已被美軍打怕,餘悸未消。這一次,薩達姆又是“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更令“三軍既惑且疑”。官兵們都知道這一仗肯定打不贏,硬打無異於送死,但為什麼還要打?心裏不明白。這種精神狀態,怎能迎敵?戰爭動員也沒有好好搞,也來不及搞了。打仗是要死人的,故“氣可鼓,而不可泄”。軍心動搖,肯定一擊即潰,這沒有什麼好懷疑的。看吧,剛一開戰,就有一個消息傳出來,防守巴士拉的伊軍第五十一師集體投降。還有消息說,有的伊軍官兵為了向美軍投降,竟開槍打死前去參戰的阿拉伯誌願者。更有望風而逃,“脫下軍裝自動解散回家”的。看過海灣戰爭,再看這次伊拉克戰爭,伊拉克軍隊的戰鬥意誌力是比較差的,經不起打硬仗、打惡仗的折騰。過去很多人把伊軍說得如何如何,言過其實,遠不是那麼回事。
伊軍的作戰思想也嚴重落後僵化。國外有的評論一針見血地指出,伊軍的作戰思想還是學的前蘇軍的那一套,已明顯落後,但這隻是外因。還有內因,恐怕與薩達姆長期專製有關,伊軍各級指揮員毫無創造性。僅舉一例,3月26日共和國衛隊曾利用沙塵暴組織了一次反突擊,選定的攻擊目標是左路孤軍突進到卡爾巴拉地區的美軍第七裝甲騎兵團。按照以往蘇軍的機械化作戰理論,反突擊作戰是防禦一方從被動中爭得主動的重要戰法之一。伊軍選擇孤軍深入的美軍第七裝甲騎兵團實施分割圍殲,應該說是抓到了一個難得的殲敵機會,本來是很想露一手的。但伊軍忘了,它照搬的是舊理論,麵對的卻是新一代戰爭。整個戰場從前沿到縱深都在美軍的“信息籠罩”之下,伊軍的一舉一動美軍都能及時發現並作出快速反應。可是,伊軍反突擊主力居然動用上千台車輛從巴格達浩浩蕩蕩向卡爾巴拉方向開去,另一路浩浩蕩蕩向庫特方向開去。在沒有任何空中掩護的情況下,這種浩浩蕩蕩分頭出擊的戰法,不是給美軍的空中打擊當活靶子嗎?結果,不但沒有吃掉敵人,兩路部隊都被美軍在半路上炸癱,很快就無聲無息、無影無蹤。同一天,伊軍還在北線發射了五十一枚導彈打擊美軍空降部隊。這等於同時伸出三個拳頭打人,由此不難看出伊軍統帥部已經“抓瞎”,不知道該把防禦戰役的重心放在哪裏才好。國外的評論不說伊軍說俄軍:“伊拉克戰爭給俄軍上了一堂軍事課。”相信俄軍將領們看了也會感觸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