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信息攻心戰:美軍戰法新招術(3 / 3)

直接針對伊拉克軍民的信息攻心戰,是配合戰場上的軍事打擊一道實施的,這是一種“軟硬兼施”式的作戰方法。

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的軍事行動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最大限度地追求軍事打擊的心理效應。無論是“斬首”行動,還是“震懾”行動,其戰役企圖都是為了“震懾”伊軍,打垮伊軍的精神支柱,迅速瓦解其戰鬥意誌。這是蘊含在軍事打擊中的攻心戰成分。除此之外,美軍還有信息攻心戰的全套專業本領。

伊拉克戰爭是2003年3月20日淩晨以“斬首”行動打響的,而在開戰前的幾天內,美軍已對伊軍將領們實施了一輪無聲無息的心理轟炸。伊拉克戰爭爆發前兩天,3月18日的英國《泰晤士報》就已登出一篇題為《先是郵件,後是導彈》的報道,第一句話就說:“美國對伊拉克的轟炸已經開始。”什麼轟炸?心理轟炸。用的是什麼炸彈?電子郵件、住宅電話、傳真、傳呼、手機短信息。《泰晤士報》的報道是這樣描述的:“華盛頓將伊拉克高級指揮官作為目標,以高度的精確性和越來越高的頻率向他們發送電子郵件、傳真甚至呼叫他們個人的移動電話來向他們施加壓力,敦促他們背叛或反抗薩達姆侯賽因總統。”

美軍實施這種心理轟炸,同樣是仰仗它所擁有的強大信息技術優勢,“在空中和太空一係列不同尋常的電子竊聽平台的幫助下,美國人能夠通過伊拉克主要軍事指揮官的移動電話和電子郵件與他們交流”。這篇報道說,“據官方消息,這些談話的反饋內容十分積極且令人振奮,它們表明,即使如共和國衛隊這樣的所謂精銳部隊,也準備不戰而降”。美國軍方“已經了解(伊軍)指揮官中有哪些將進行戰鬥,而哪些會很快倒戈”。這篇報道最後以威懾的口氣說,在未來幾天內,這種心理轟炸將讓位於高度精確的導彈閃電戰,它將是“戰爭史上打擊最精確、最致命的空戰的第一夜”。

美國蓄意通過英國媒體透露出這條來自美國的“官方消息”,本身就是一顆超級心理炸彈,它足以離間薩達姆及其軍隊高官,在他們中間製造出猜疑、不信任等等惡劣氣氛,引起種種思想混亂。

這篇報道透露出了一個重要的新動向:進入信息化時代後,無論軍事打擊還是攻心戰術,都在走向“精確化”。軍事戰場已進入了精確打擊時代,心理戰領域也同樣進入了精確攻心時代。過去心理戰領域的大麵積散發傳單、廣播喊話等辦法,也和戰場上的狂轟濫炸等“粗放型戰爭”的老辦法一樣,都將逐漸過時,代之而起的將是“精確型戰爭”的一套全新的攻心戰辦法。伊拉克戰爭中,美軍雖然仍沿用了散發傳單、廣播喊話等老法,但它更注重的辦法已是針對伊軍將領中的一個個具體對象,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逐個進行精確的心理轟炸,將一枚枚心理炸彈通過個人化的信息管道,直接導入攻心對象的內心。托夫勒夫婦在《第三次浪潮戰爭》中說:“有時對戰爭新聞進行適當的‘編造’,同摧毀敵人的坦克部隊一樣重要。”開戰後,美軍迅速對伊軍展開了第二輪攻勢強大的心理轟炸,這一輪使用的心理炸彈是一連串蓄意編造的假消息。“斬首”行動剛結束,立刻飛出一條消息說“薩達姆已經受傷”,“正在輸血”。另一條消息說“薩達姆長子烏代已在一次內訌中負傷”。還有一條消息更驚人,“美軍正在與伊軍高級將領舉行投降談判”。在南線的巴士拉,有一條消息說“伊軍第五十一師八千名官兵在師長、副師長帶領下向美英聯軍集體投降”。另一條消息說“伊軍十一師官兵在幼發拉底河附近與美軍交火後投降”,如此等等。至於對某些電視畫麵進行剪輯加工,更不在話下。人們隨後從其他媒體的報道中陸續發現,美方搶先發布的上述消息,許多都靠不住。伊軍五十一師師長迅速接受半島電視台采訪,否認投降之事。薩達姆4月5日又出現在巴格達街頭。可是,美軍蓄意編造的這些假消息一經出籠,立刻會使伊軍官兵產生心理震蕩,美軍的攻心目的已經達到。即使伊拉克方麵事後對某些假消息予以澄清或糾正,其負麵效應卻已無法挽回。

伊拉克戰爭中,美軍還投入了專業的心理戰部隊。由美空軍第一九三特種作戰大隊和美陸軍第四心理戰大隊組成的心理戰特遣隊,從空中和地麵對伊軍實施了強大的心理攻勢。心理戰飛機除向伊拉克境內散發了幾百萬份傳單外,還不停地從空中向伊拉克軍民播放“倒薩”廣播和電視節目。美軍空投到伊軍陣地和居民點的收音機隻有一個頻道,一打開就能聽到美軍心理戰飛機上的廣播,別的頻道收聽不到。美軍心理戰飛機上送出的電視信號,可以插入伊拉克電視台正在播放的電視頻道播出。美陸軍心理戰特遣隊員大多精通阿拉伯語,掌握有伊軍指揮官的個人詳細信息及聯絡方法,不僅可以向他們發送電子郵件,還可設法直接撥通他們的住宅電話與之交談,有時甚至背著錢袋直接找上門去收買。有消息說(事後從美軍前線總指揮湯米弗蘭克斯將軍口中得到證實),不少巴格達伊軍指揮官事前已被美軍心理戰特遣隊員用金錢收買,他們有的“因病請假”,有的自動回家,有的暗中幫助美軍。由此可見,美軍的信息攻心戰連“金彈”、“銀彈”都用上了。對於美軍來說,這是一筆非常合算的買賣,打一發巡航導彈的代價超過一百萬美元,“買斷”一名伊軍共和國衛隊指揮官肯定用不了這麼高的價格。就像中國古代軍事家尉繚子所說的那樣,美軍此次不惜采取一切可以想象得到的手段,“使敵氣失而師散,雖形全而不為之用”,薩達姆對伊軍的指揮控製已被徹底打掉。守衛巴格達的共和國衛隊為何不戰而潰,重要答案已經找到。戰後,有的美軍將領公開承認,從某種意義上講,此次美軍的攻心戰效果超過了精確製導炸彈。

美軍對伊拉克民眾的攻心戰,戰前以威懾為主,戰中以分化為主,戰後以拉攏為主。戰前威懾主要是利用伊拉克老百姓對海灣戰爭的“後怕”心理,宣傳美軍的強大、精確製導炸彈的威力等等,使他們感到自己國家根本沒有能力打贏戰爭,徹底渙散伊拉克全民抗戰的意誌和決心。戰中分化就是集中宣傳薩達姆的種種“暴行”,突出宣傳美軍是“解放者”而不是“占領軍”,從而軟化伊拉克老百姓的敵對心理。美軍公布的五十五張撲克牌通緝令,是分化策略的最後一個創造性傑作,它將薩達姆政權的核心成員從伊拉克官員和伊軍軍官隊伍中分離了出來。被印在撲克牌上的五十五人天天被人捏在手裏,對他們無疑是一枚殺傷力極大的心理炸彈,而對伊拉克其他官員則是一次心理解脫,可謂一箭雙雕。戰後拉攏就是給予人道主義援助、及時釋放戰俘、盡力恢複社會秩序、解除對伊製裁、重建伊拉克經濟等等。戰後的美國占領者將會竭力裝扮出一副“立地成佛”的形象來的,它在戰場上的全套本領,則又要藏到下一次該出手的時候再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