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信息攻心戰:美軍戰法新招術(2 / 3)

信息時代,借助無處不到、無孔不入的信息渠道,精心設計、製作或選擇相關信息作為“精神扳手”,把公眾心理擰到適當刻度,以洪流般的視聽衝擊力去誘導公眾之心隨媒體的脈搏而跳動,這就是戰略級信息攻心戰的基本特征。

“擺平”了美國國內輿論,還得“擺平”世界輿論。麵對世界輿論,美國擺開了戰略級信息攻心戰的大戰場,它要用張揚美國戰爭意誌的傳媒信息去覆蓋全球。這就是“構成衝突政治內容的戰場外的戰鬥”。

在今天這樣的信息化時代,將戰爭意誌擴展到戰場以外去,實現超越戰場的戰略目的,這是戰略級信息攻心戰的要義所在。一次局部戰爭的軍事戰場是一個“點”,圍繞這場局部戰爭在廣闊空間內展開的宣傳戰、攻心戰卻是一個“麵”。信息化戰爭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追求這種“點”“麵”綜合效益的最大值。

老布什於1991年1月至2月打完海灣戰爭後,為了再次向伊拉克開戰,美國針對世界輿論的戰略級信息攻心戰早已開始了。2002年,美國就新設立了一個直屬白宮領導的“戰略影響辦公室”,伊拉克戰爭爆發前更名為“全球宣傳辦公室”。它製訂了一整套全方位展開信息攻心戰的周密計劃,反反複複向全世界宣傳“薩達姆是暴君”、伊拉克支持恐怖主義分子”、“伊拉克是邪惡軸心”、“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等等。

可是,美國要明火執仗用武力去吃掉一個主權國家,在世界輿論麵前仍然遇到了極大阻力。為此,在伊拉克戰爭中,白宮和五角大樓的戰爭策劃者們根據“信息戰就是要控製信息領域,以便利用它去影響人”這一理論,對戰地新聞報道作了超乎尋常的安排,允許約五百五十名記者(其中美國記者約四百名)對美英聯軍進行“嵌入式”采訪。讓這些記者登上小鷹號航母,或插入美英聯軍的某支作戰部隊,隨軍行動,報道伊戰全過程。很顯然,美國看準了信息化時代新聞傳媒的巨大影響力,它要讓這支龐大的記者隊伍充當強大的“精神扳手”,去影響世人視聽,扭轉世界輿論。

這次全世界“熱播”伊拉克戰爭,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白宮和五角大樓通過這類大動作一手導演出來的。美國希望大家都來免費觀看這場戰爭。看什麼?看美軍精確製導武器的厲害,看美國軍事實力之強大,看美英聯軍進攻之神速,看伊拉克軍隊之不堪一擊,看薩達姆之可悲下場,等等。在這股強大的“戰場信息流”背後,蘊含著美國想要表達的戰爭意誌:“誰還不服氣?請看伊拉克!”“誰敢與美國作對?請看薩達姆!”

美軍現在每打一場戰爭,都要拋出一些新名詞。這次拋出的是“斬首”與“震懾”。“斬首”是要斬薩達姆之首,“震懾”卻是除了“震懾”伊軍,還要“震懾”世界,這是美國戰略級信息攻心戰的戰略企圖所在。

據媒體消息說,美國國內每天晚上有百分之八十六的公眾都在通過電視了解伊拉克戰爭。全世界每晚收看伊拉克戰爭電視轉播的觀眾更是多達十幾億乃至幾十億。它完全證實了托夫勒夫婦和斯坦教授十多年前的預言:“明天的一些最重要的戰鬥將發生在輿論宣傳戰場上。”

美國針對世界輿論發動的信息攻心戰,總導演是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操作手是美軍中央司令部新聞發布官布魯克斯準將。美軍中央司令部前線指揮所開設在卡塔爾首都多哈郊外的賽利耶兵營,下設美軍前線新聞中心。布魯克斯準將每天要在新聞中心召開一次新聞發布會,伊拉克新聞部長薩哈夫在巴格達也要每天召開一次新聞發布會,兩人唱對台戲,展開新聞對攻戰。開戰後的頭十幾天,兩人勢均力敵。薩哈夫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天天妙語對敵,一出“空城計”唱得精彩紛呈。但巴格達陷落前夕,赤手空拳的薩哈夫終於抵擋不住,拍馬而退,神秘消失。至此,隻剩下布魯克斯準將一個人唱獨角戲,美軍完全控製了戰場信息發布權,以一家之言左右世界視聽。

美軍打信息化戰爭,“硬”的一手關鍵在於奪取戰場控製權,“軟”的一手關鍵在於奪取輿論控製權。美軍為了控製輿論,各種手段都用上了。他們事先把美國國內一些“聽話”的記者召至科威特沙漠中進行戰地新聞報道培訓,使之成為“骨幹”,為龐大的記者交響樂隊領唱。在美軍賽利耶新聞中心,記者席的座次既不按到達先後排列,也不按國別字母排列,而是按美軍的戰爭意誌排列。最靠近新聞官講台的兩把椅子,一把是美聯社的,另一把是英國小兄弟路透社的。第一排有二十把椅子,德國電視台的記者提前將本台的座簽貼在了第一排的椅子上,但這位記者一掉屁股,他貼好的座簽已被移至二排,因為德國此次是反戰國之一。有的媒體記者的提問比較尖銳,從此再也得不到提問的機會了。美國有位著名戰地記者彼得阿內特,過去因報道越南戰爭獲得過普利策新聞獎,這次由於接受了伊拉克電視台采訪,說了一些與美軍戰爭意誌不相符的話,立刻遭到美國NBC電視台解雇。卡塔爾的半島電視台播放了伊拉克審訊美軍俘虜的圖像後,美軍新聞發言人明確警告說:“我們對貴台播放美軍士兵受審的圖像表示失望,希望其他媒體不要仿效。”沒過幾天,半島電視台駐巴格達記者站遭美軍導彈襲擊,一名記者被炸死。各國媒體中也有一些不同聲音對美軍不利,攻入巴格達市內的美軍坦克悍然向各國記者雲集的巴勒斯坦飯店開炮,用炮口同記者們對話,路透社和西班牙電視台各有一名記者喪生。這一嚴重事件遭到國際新聞工作者聯合會和各國記者強烈抗議,但在美軍強大的戰爭機器麵前,這類抗議聲微弱得不值一提。對此,連一位英國記者都看不過去了,他說,“美國隻有在合適的時候才尊重國際法”。

美國的輿論宣傳說是“軟”的一手,到了關鍵時刻卻很“硬”。像美軍以強大實力奪取“製空權”、“製海權”一樣,美國也在新聞場合蠻橫地奪取“製輿論權”,以便用張揚美國戰爭意誌的信息洪流源源不斷地衝刷眾說紛紜的世界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