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伊拉克戰爭:美國勝負對半開(2 / 3)

美軍打信息化戰爭,精確打擊已成為其火力打擊的主要手段。海灣戰爭中,美軍使用的精確製導炸彈約占百分之十左右,伊拉克戰爭中已上升至百分之六十八。火力打擊的精確化,使美軍的作戰效能有了大幅度提高。信息化戰爭的發展趨勢之一,將會使導彈、炸彈、炮彈都長上“眼睛”,發射後都能用自己的“眼睛”去尋見目標。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誰的精確製導武器多、精確打擊能力強,誰就占上風。

關於戰役進程。

美軍打信息化戰爭,立足於快速製勝。為此,美軍控製戰役進程有兩個基本概念,一是“快速”,二是“決定性”,合起來稱之為“快速決定性作戰行動”。信息化時代,時間、空間概念都發生了變化,地球變“小”了,時間變“短”了。同以往的傳統戰爭相比,信息化戰爭的戰役進程已大大加快,過程已大大縮短。美軍強調的“快速”,其內涵是“速度絕對快於敵人”,“盡快實現戰役目的”。它實現“快速”的前提條件有兩項,一是奪取戰場感知優勢,時時料敵於先;二是實現網絡化實時指揮,確保先敵作出快速反應。

美軍強調的“決定性”,其內涵是“破壞敵人的聚合力”,“摧毀敵人的抵抗意誌和抵抗能力”。比較一下海灣戰爭與伊拉克戰爭的戰役發展過程,就能看出美軍在控製戰役進程上的新變化。海灣戰爭中,美軍空襲三十八天後才發起地麵進攻,而陣勢很大的“左勾拳”地麵進攻隻打了一百個小時就結束了。這就使得它的戰役階段與階段之間極不均衡,且銜接生硬。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為了進一步加快戰役進程、縮短戰役過程,采取了“全縱深密切觀察敵人”和“全縱深同時打擊敵人”的戰役行動,將空襲與地麵進攻同時展開,不再將它們分成兩個戰役階段。美軍以這種迅雷不及掩耳的、空地一體的、全縱深的“快速決定性作戰行動”,一下子打掉了薩達姆的“聚合力”,打垮了伊軍的“抵抗意誌和抵抗能力”。2003年3月20日,美軍對伊拉克開始空襲;4月9日,美軍地麵部隊攻占伊拉克首都巴格達;5月1日,小布什在返航的林肯號航母上宣布,對伊拉克的主要軍事行動結束。從攻占巴格達到小布什宣布主要軍事行動“結束”,短短二十一天,美國對伊拉克發動的這場“滅國之戰”,就“輕而易舉”地取勝了。

美軍在戰場上快速取勝,快得出乎世人意料,讓許多軍事評論家目瞪口呆。一方麵,這說明美軍在這場信息化戰爭中確有不少新招,效果不錯。但另一方麵,也由此形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認知陷阱:它極容易使人誇大美軍打信息化戰爭的能力,對它產生盲目迷信,由此陷入“信息戰崇拜”的認識誤區。

應當清醒地看到,美軍勝得“輕而易舉”,不全是美軍打信息化戰爭的神奇效果,而是至少還有另一半別的原因。

首先,美軍這些年打的幾場戰爭,無論是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還是這次伊拉克戰爭,都是實力懸殊的非對稱戰爭。美軍取勝完全是正常範圍內的事情,它並沒有創造什麼戰爭神話。美國的策略是一貫的,對於同它實力相當或不相上下的對手,它是隻敢冷戰,不敢熱戰。對於同它實力懸殊的對手,它則熱衷於熱戰、不屑於冷戰,動不動就想開打。這就應了兵家熟知的一條軍事原則:先打好打之敵。美國用這種打法可以對世界起到極大的心理威懾作用:“看看吧,誰敢不服?”

其次,美軍打敗伊軍,所花的時間不止是二十一天,而是整整十二年:先是老布什於1991年發動了一場海灣戰爭,打斷了薩達姆的肋骨,將他打趴在地。接下來,對伊拉克實施長達十餘年的製裁、核查。到2003年,再由小布什發動一場伊拉克戰爭,才最終把薩達姆徹底扳倒。

在美國這些年打的幾仗中,薩達姆算是最強的一個對手,打敗他真是費了大勁了。美國運用的是吃柿子法則。一籃柿子,先吃哪一個?把手伸到籃子裏一捏,先挑軟的吃。生柿子澀嘴,吃不得,怎麼辦?把它放進草木灰裏,焐軟了再吃。經過海灣戰爭,又經過十餘年製裁、核查,反複折騰,美國還能焐不軟薩達姆這隻澀嘴柿子嗎?一焐焐了十二年,一直焐到2003年春天,老布什在一旁對小布什使眼色,告訴他柿子已被焐熟了、軟了,可以吃了,再不吃爛了,這才終於把薩達姆搞掉。

因此,對於美國之“勝”,至少可以有三種不同評價。其一,單從美軍打信息化戰爭的戰場效果看,可以說美國是快速取勝。其二,布什父子兩代美國總統,先後發動了兩場戰爭,整整花了十二年時間,才最終把薩達姆搞掉,從這一點看又可以說美國是艱難取勝。其三,從美國如今深陷伊拉克泥潭拔不出腿來的尷尬處境看,甚至可以說美國是勝猶未勝。就看是從哪個角度去看、去說了。

因此,美軍打的這場信息化戰爭,又“神”又不“神”。

現在,讓我們再來剖析一下美軍在這場信息化戰爭中所暴露的諸多問題,它又可以從另一個側麵啟示我們對信息化戰爭保持一份清醒,不至於被它搞得神迷目眩。

一看美軍“斬首”神話之破滅。

美軍打信息化戰爭,最具震撼力的全新戰法莫過於“斬首”行動了。從理論上說,美軍擁有世界一流的信息獲取能力、快速反應能力、精確打擊能力,這些都是它采用“斬首”戰法的物質技術基礎。美軍如果真的能在“斬首”行動中將鎖定的核心目標一舉殲滅,那麼,它也許真的會創造出一場戰爭剛剛打響就已結束的“神話”。可是,美軍在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兩度吹出“斬首”氣泡,都先後破滅了。在阿富汗戰爭中,它未能將本拉登“斬首”;在伊拉克戰爭中,它也未能將薩達姆“斬首”。

阿富汗戰爭結束後,美國為了抓到本拉登,什麼手段都用上了,又是高額懸賞,又是衛星偵察,又是間諜刺探,又是DNA化驗,又是對相關國家外交施壓、軍事威脅。曾有過一條最富刺激性的消息說,小布什其實已經抓住了拉登,但他為了達到連任的目的,要將本拉登“冷藏”到美國大選投票前夕才會正式公布。天大的鬼話。假如小布什在得克薩斯老家的克勞福德農場裏真有這麼大一隻冰箱,可以將本拉登像一爿凍豬肉似的“冷藏”這麼長時間,那才真正叫做活見鬼了。政治家可以耍些權術,卻切不可對大眾耍陰謀。對大眾耍陰謀,不但不能得分,反而會丟分,小布什還不至於昏到這種程度。

但這條消息卻在無意中泄露了天機,一心謀求連任的小布什,已把賭注全部押在了“反恐”上。

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對薩達姆多次采取“斬首”行動,卻次次撲空。薩達姆破解美軍“斬首”行動之謎,采用的方法也並不複雜。他懷疑是某位知道他行蹤的人向美軍出賣了情報,為了驗證,他又一次乘坐一輛不起眼的車子來到這個人的住所,稍坐片刻便從後門離去。不一會兒,美軍的精確製導炸彈就向這座房子打了下來。薩達姆隻輕輕說了一句:“宰了他。”就這樣,薩達姆在美軍的眼皮底下一次又一次地成功逃過了劫難,東躲西藏八個月之久。

但極具諷刺意味的一點是,美軍藉以最後抓住薩達姆的可靠情報,並不是來自它打信息化戰爭的高科技偵察手段,而是來自十分原始的手工作業式的情報分析方法。起先,美軍是指望高科技手段在追殺薩達姆行動中“大顯神威”的,除了竊聽電話,還在薩達姆可能藏身的敏感地段布放了大量聲光傳感器,不僅有“電子眼”,還有專門用來采集薩達姆身上特殊氣息的“電子鼻”。這些高科技手段,高則高矣,卻統統一無所獲。於是,隻得動用大量人力,成立了專門負責抓捕薩達姆的“一二一特種部隊”、“第二十特遣隊”、庫爾德人特種部隊,組織了大批情報分析專家,從分析薩達姆權力基礎入手,將提克裏特“五大家族”中的所有人員畫成圖、製成表,然後逐人分析、抓捕、審訊、過篩子,再逐步縮小圈子,圈定重點。最後,從中發現了一位名叫穆斯利特的薩達姆保鏢,經過多次嚴酷審訊,終於將他的嘴撬開,挖到了薩達姆的藏身地點。就這樣,美軍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從一個地洞裏將薩達姆擒獲。美國官員不得不承認,他們是“通過人力情報而不是衛星情報找到薩達姆”的。這件事,倒也促使美軍自己多多少少破除了一些一味依賴高精尖裝備的迷信,重新懂得“人力情報、語言、圖像和技術技能都十分重要”。

“斬首”行動一次次撲空,美軍事後有分析、有解釋:對“時間敏感目標”的打擊效果受影響,主要是“從傳感器到射手”的時間間隔仍然太長。

原因之一,說是戰場信息量實在太大了,像山洪暴發似的洶湧而來,盡管指揮所旁邊的信息中心內有一支龐大的科技人員隊伍,在晝夜不停地通過電腦處理這些信息,以最快速度將“時間敏感目標”這類重要信息分揀、核實、上報、批準,又以最快速度傳向精確製導武器係統,卻至少已相隔了幾分鍾甚至幾小時,這個時間間隔還是太長了。看來,下一步還得搞更多更敏感的傳感器、更高速的計算機、更強大的網絡、更寬的頻帶,以進一步縮短從發現目標到發射導彈的時間間隔。美國錢多,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