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伊拉克戰爭:美國勝負對半開(1 / 3)

伊拉克戰爭久久落不下大幕,時至今日,伊拉克境內依然爆炸連連、血肉橫飛,伊拉克人民被這場戰爭拖入了災難的深淵。但無論如何,這場戰爭已經到了進行必要總結的時候。

伊拉克戰爭是一場法理莫辨、非議叢生的戰爭。對於美國在這場戰爭中的成敗得失,世人立場不同,利害不同,見勝見敗各不同,毀之譽之皆有之。這裏想從軍事層麵談談一己之見:美軍精心謀劃的這場信息化戰爭,究竟打得怎麼樣?

在軍事領域內,新一代戰爭的產生與發展,總是先有實踐、後有理論,然後才是理論與實踐相伴成長。海灣戰爭時,美軍雖已初步具備了打信息化戰爭的裝備與手段,但那時它的信息化戰爭理論尚不完備。因此,美軍在海灣戰爭中,仍然明顯地帶有“以機械化戰爭的傳統理論指導信息化戰爭”的痕跡。

海灣戰爭後,美軍全麵總結了新的經驗。隨後,又經過十來年深入研究、探索,構建了一套初步成型的信息化戰爭理論,並據此對美軍的軍事戰略、作戰原則、編製裝備、訓練方法等,進行了一係列相應改進。此次伊拉克戰爭,美軍的作戰思想、具體戰法都有了質的飛躍。海灣戰爭後,美軍“將實踐上升為理論”;到這次伊拉克戰爭,便是“從理論再回到實踐”,在它的信息化戰爭新理論指導下,打了一場“新一代戰爭”。

這場伊拉克戰爭,美軍在打信息化戰爭方麵又取得了不少新的突破,積累了更多實戰經驗,但也暴露了諸多問題。更為顯眼的是,美軍在戰場上以全新戰法取得的某些驕人戰績,卻被美國在戰場內外暴露的“情報門”、“虐俘門”等嚴重問題所造成的惡劣影響極大地抵消了。

對於美軍來說,伊拉克戰爭,半是勝績,半是夢魘。

對於美軍打的這場信息化戰爭,研究其某些成功之處,可以幫助我們認清世界軍事變革的發展方向。雖然五花八門的新概念、新提法不少,但歸結起來,它的主要“新意”,無非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麵。

關於戰略原則。

美軍打信息化戰爭,首先強調先發製人。這一條,既是美國的全球軍事戰略原則,也是美軍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戰役指導原則,甚至是它戰術行動的作戰原則。其核心思想就是“迅速占據戰場主動”。兩軍交戰,力爭主動、力避被動,這是古往今來的一條軍事原則,說它新鮮,也並不新鮮。兩軍遭遇,誰能先敵開火,誰就搶得先手,這是很簡明的道理。在毛澤東軍事思想中,有時也主張把拳頭先收回來、再打出去,誘敵深入,後發製人。但它的實質仍是要尋求或創造一種轉換,將全局上的後發製人,轉化為局部上的先發製人。

美軍打信息化戰爭的先發製人,同以往傳統戰爭中的先機製敵,存在著“兩代戰爭”的差別。在以往的傳統戰爭中,主觀願望上想要搶得先手,實戰中往往會受到許多客觀條件的製約。比如,由於戰場感知能力有限,無法做到信息先行,難以選準對敵發起攻擊的最佳時機、最佳部位、要害目標等等,難免會產生無從下手的困惑。又比如,由於戰場投送能力有限、武器射程太近、命中精度太差,即使捕獲到了敵人的重要信息,往往難以在瞬間給敵人以致命一擊,使戰機稍縱即逝,等等。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的這些“瓶頸”大多已不複存在。它擁有的信息先行、快速反應、精確打擊等信息化戰爭的全套本領,為它實施先發製人的作戰原則提供了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更要看到,美軍實施先發製人的戰略原則,也是美國咄咄逼人地推行霸權主義的表現。美國最新版《國家軍事戰略》中說得非常明白,“美國必須對那些有可能引起衝突的事態提高警惕,先發製人,並比以往更快地作出反應”。如今,美國比過去更強調“全球到達”、“前沿存在”,更重視在全球保持“先發製人的防衛態勢”。美國一旦認為誰對它構成了“威脅”,它就有“理由”對誰發起先發製人的打擊。說穿了,還是“落後就要挨打”。

關於兵力運用。

美軍打信息化戰爭,不再像過去那樣強調集中兵力,而是強調功能、能力和效果的組合。美軍對“優勢”的理解也和過去不同了,它不再強調數量優勢,而是強調組合優勢。不再主要依靠地麵部隊攻擊製勝,而是依靠“空、海、陸、天、網”聯合製勝。在以往的傳統戰法中,集中兵力是一條基本準則。冷兵器時代,兵力就是戰鬥力,“韓信將兵,多多益善”。我國解放戰爭時期,把“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作為十大軍事原則之一,即集中兩倍、三倍、四倍,甚至五倍、六倍於敵的絕對優勢兵力,將敵四麵包圍,力求全殲。這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精髓之一,我軍靠它打了一個又一個漂亮的殲滅戰,創造了輝煌戰績。

在信息化戰爭中,集中優勢兵力已構不成真正的優勢。今天的優勢主要已不在兵力數量,而在質量。美軍認為,現在打的是“立足於能力和效果的戰爭”。如今,美軍強調的是組合優勢、全譜優勢,這樣的優勢才足以構成真正的絕對優勢。美軍強調組合,強調一體化,強調網絡中心戰,強調聯合製勝,貫穿其中的都是發揮組合優勢、全譜優勢的作戰思想。美國最新版《國家軍事戰略》規定,“運用部隊應注重為實現作戰目標所能產生的效果,而不是數量上占壓倒優勢的兵力”,作戰部隊應“具備集中效果的能力”。

這是戰爭觀念的一大轉變。海灣戰爭時,美軍參戰兵力四十五萬人(多國部隊總兵力達到六十九萬人),伊軍號稱一百二十萬人,美伊雙方兵力對比為一比三。但由於雙方兵力的技術含量相差懸殊,美軍以少打多,把伊軍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即便如此,美國的革新派仍然批評傳統派動用兵力規模過大,認為他們尚未擺脫傳統戰法的思維慣性。在伊拉克戰爭的謀劃階段,圍繞兵力使用問題,再次發生了“鮑氏學說”與“拉氏學說”之爭。以鮑威爾為代表的軍方傳統派認為,美軍應動用七個重型師對付伊軍。此外,為了保護地麵進攻主力的後方和翼側,還應征召一定數量的預備役部隊。鮑威爾是老軍人,看來在他幾十年的作戰、訓練中,“以優勢兵力去戰勝敵人”這條軍事原則,已在腦子裏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要他徹底轉變觀念挺難。這表明,在軍事領域也和意識形態領域一樣,“傳統是一種巨大的保守力量”(恩格斯語)。以拉姆斯菲爾德為代表的革新派,腦子裏卻沒有多少條條框框,這些文職官員對新技術的發展,以及當今新的時代特征,似乎更為敏感。他們竭力主張,必須更多地依賴空中打擊力量和地麵輕型力量。他們認為,如果還像海灣戰爭那樣動用過大規模的地麵部隊,那就體現不出美軍在情報、偵察、監視和空中精確打擊能力方麵的重大技術進步。再說,規模過大的地麵部隊也無法實現快速機動。

實戰中,“拉氏學說”占了上風。伊拉克戰爭開戰時,美英聯軍總兵力為二十四萬,其中海空兵力為十三萬,地麵部隊為十一萬。這表明,海空力量的使用已經超過了地麵部隊。在聯軍十一萬地麵部隊中,擔任主攻任務的美軍第三機步師、第一○一空降師、第一陸戰遠征部隊和英軍第七裝甲旅、第三突擊旅、第十六空中突擊旅,加到一起約六萬五千人。而伊軍約有三十五萬人,全部是地麵部隊。由於美英十一萬地麵部隊在作戰功能、能力、效果的組合上,對三十五萬伊軍擁有絕對優勢,輕而易舉把伊軍打得潰不成軍。

關於目標選擇。

美軍打信息化戰爭,強調先打核心目標、要害目標。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的“震懾”、“斬首”行動,就是這種全新戰法的集中體現。這同以往的傳統戰法相比,是一個極大的變化。傳統戰法,一般都是先掃清外圍,然後攻堅突破,最終攻克核心目標。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卻采取“倒過來打”的辦法,先打核心目標、要害目標,先炸巴格達、先炸總統府、先炸薩達姆,盯著打、追著打。盡管美軍的“斬首”行動未能一舉得逞,但它對伊軍的“震懾”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好比兩個人打架,傳統戰法是麵對麵地打,攻擊的一方出重拳擊打對方胸脯,一拳兩拳很難將對方打倒在地。現在的新戰法是騰空而起,從頭頂上方向對手發起五雷轟頂般的攻擊,專往對手腦門上打,隻要擊中一下,準能將對方擊昏倒地。

還須看到,采取先打核心目標、要害目標的全新戰法後,一係列傳統戰爭觀念都隨之發生了變化。例如,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已不再成為戰鬥行動的主要目標。殲敵多少,也不再成為衡量戰爭勝負的主要指標。占領敵方土地,也不再是一場戰爭的主要目的。美軍發動伊拉克戰爭,主要目標是推翻薩達姆政權,它通過“震懾”、“斬首”行動已使薩達姆政權迅速垮台,它的戰爭目標已經實現了,軍事上已經“取勝”了。我們至今未見美軍公布過它在伊拉克戰爭中究竟殲滅了多少伊軍,對它而言,這一點已無關緊要。

關於火力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