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彼得堡:滄桑三百年(1 / 3)

彼得堡,是我們中國人的叫法。俄國人自己曾先後叫它聖彼得堡、彼得格勒、列寧格勒,現在又恢複叫聖彼得堡。這些不同名字,反映了這座城市在不同曆史時期的不同地位。我過去曾以為彼得堡是用彼得大帝的名字命名的,其實不然。這座城市由彼得大帝親自指揮建造,也由他用聖徒彼得的名字來命名。聖徒彼得是《聖經》中的人物,是耶穌十二門徒之首。俄羅斯人信奉東正教,《聖經》人物在他們心目中地位很高。1914年聖彼得堡改名為彼得格勒。十月革命後,首都遷回莫斯科,聖彼得堡作為沙俄時代二百多年俄國國都的曆史宣告結束。列寧逝世後,為了紀念他,將彼得格勒改名為列寧格勒。蘇聯解體後,又恢複舊稱聖彼得堡。

從莫斯科去彼得堡,有火車,有飛機。我提議坐火車,可以欣賞沿途風光。使館的同誌卻告訴我說,鐵路兩邊的森林茂密得很,根本看不出去,還耽誤時間,況且如今俄羅斯的火車上也不夠安全。

那好吧,坐飛機。一個半小時就到了彼得堡。

以前我看過一本法國人寫的《彼得大帝傳記》,彼得大帝1703年到這裏來建造新都聖彼得堡,1713年下令從莫斯科往這裏遷都。當時,法國大使康普勒東從莫斯科坐馬車將使館搬來彼得堡,在路上走了二十四天,經過沼澤地時淹死了八匹馬,還損失了部分行李。

匆匆三百年過去,人類文明是進步了。

我們這次在彼得堡逗留了四天,大家興致勃勃地去看彼得大帝的小木屋,看彼得保羅要塞,看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看冬宮、夏宮,看俄羅斯國立博物館,看涅瓦河風光,看皇村,看拉多加湖。幾天看下來,我得到一個最深刻的印象是:近代以來,每當俄羅斯民族要開辟一個新的曆史階段,便一次又一次地選定彼得堡作為出發地點。

俄羅斯的近代史是從彼得大帝時代算起的,至今三百年。三百年來,俄羅斯經曆了三個完全不同的時代,這三個不同時代的起點都在彼得堡。第一次,彼得大帝三百年前到這裏來建造新都,從此為沙俄帝國迎來了一個中興時代,翻開了俄羅斯近代史第一頁。第二次,列寧1917年在彼得堡發動了震驚世界的十月革命,開辟了社會主義新紀元。第三次,當今俄羅斯總統普京,從擔任彼得堡市外事辦公室主任起步,短短幾年就登上了俄國權力頂峰,接替葉利欽踏上了俄羅斯複興之路。俄羅斯民族好像一位大個子中長跑運動員,一次又一次地參加世界大賽,每次都從彼得堡出發,起跑時都雄心勃勃,往往前半程形勢看好,但跑到最後都輸了。它每次輸掉了比賽都會不服氣地說:“重來!”於是,它又回到起點彼得堡,從這裏重新起跑,再次投入比賽,去追趕世界。

目前,從彼得堡起步的普京正在路上行進著,他最終會取勝嗎?

回觀俄羅斯曆史,這個民族最大的優點是大氣,最大的缺點是遲鈍。它能幹成大事,但幹成大事之後,吃得肥肥的北極熊就會以“大”自居,思想失去“靈感”,以不變應萬變,日益僵化、保守、固執、霸道,直至可恨。終於一頭栽倒,鼻青臉腫,又得從頭來過。

彼得堡的古跡很多,但最著名、也最簡陋的曆史古跡是彼得大帝小木屋。

三百年前,彼得大帝來此指揮建造彼得堡期間,曾在這座小木屋裏住了整整八年。用我們今天的話說,這座小木屋是搭在建築工地上的一個“臨建”。它搭建於1703年5月28日,這一天現在被確定為彼得堡建城紀念日。

彼得堡是世界曆史文化名城,它的曆史是從這座小木屋開始的。俄羅斯的近代史也是從這座小木屋開始的。

小木屋就建在涅瓦河北岸的彼得島上,位於濱河廣場的一片草坪中央,四周用鐵護欄圍著,周圍還有些樹木。現在小木屋成了彼得大帝紀念館。三百年前他到這裏來指揮建城時用過的一些工具和生活用品,都陳列在裏麵。那天,我們去晚了,過了參觀時間,小木屋已關閉。我們圍著小木屋轉了一圈,看了看它的外貌。但我們看到的並不是小木屋本身,而是在小木屋外麵加蓋的一個屋殼,小木屋被罩在這座房子裏麵嚴加保護。四周玻璃窗上的白色窗簾都已拉上,使它增添了一層神秘色彩。

在彼得大帝傳記中,對這座小木屋有如下描繪:這是用鬆木建造的一所小房子,屋頂上蓋了一層瓦片狀的木板。門很矮,沙皇彼得需要低頭才能進去。屋內有一個小廳,掛著一幅歐洲地圖、一幅耶穌像。旁邊是兩個低矮的房間。還有一間工作間,裏麵有車床、斧頭、刨子、錘子、鋸子等木匠師傅使用的全套工具。彼得大帝本人是一位獲得過滿師證書的合格木匠。

俄羅斯人至今崇拜彼得大帝,首先同他的人格魅力有很大關係。他身為至高無上的沙皇,卻喜歡親自動手幹活。他在此指揮建城期間,手裏拿著一根短短的木棍,整天不知疲倦地從這個工地跑到另一個工地,誰偷懶他就敲打誰的腦袋。誰幹的活令他滿意,他也會大加讚賞。他經常在路邊攤開圖紙,隨時修改著建城規劃或某幢建築的設計。來到工地,他可以熟練地操起斧頭或刨子和木匠一起幹活,走到鐵匠麵前也能掄起鐵錘打鐵。夜裏工地失火,他第一個爬上房頂去指揮救火。

俄羅斯人崇拜他,更重要的原因,是歎服這位沙皇的膽識、魄力和作為。當年,這裏是一片瀕海沼澤,夏季蚊蟲多得撲麵鑽鼻,秋季洪水泛濫,冬季狂風能將人馬刮翻卷走。但彼得大帝橫下一條心,要在這裏建造一座海港城市,使長期閉塞落後的俄羅斯能夠呼吸到外麵的新鮮空氣。當時,西歐列強都已經過了工業革命,跨入了資本主義發展階段。但以往的老沙皇們從不邁出俄羅斯國門,認為去訪問別的國家顯得低三下四,無異於“背叛”。彼得大帝卻一反常規,隱姓埋名秘密出國考察學習。他看了荷蘭、英國等西歐強國的情況,受到很大刺激。回國後,他挑選了一大批貴族子弟出國學習,同時下決心要在這裏打開一個窗口,與西歐各國擴大往來,互相通商,把西方的先進東西吸收進來。他說幹就幹,在建造彼得堡期間,就下令從荷蘭、意大利、瑞士、德國、法國等歐洲各國招募來大批建築設計師和熟練工匠,把西歐先進的工程技術和優美的建築藝術都吸收進來。隨著彼得堡這座新城的建立,為長久封閉的俄羅斯吹進了一股新風,長期被皇室貴族爭權奪利耗盡了精力的沙俄帝國開始振作起來,步入中興。

彼得大帝在這裏建城,目的是要向外擴張。彼得大帝是一位聞到海腥味就異常興奮的人。他曾說:“如果打不通出海口,我會憋死的。”他要把彼得堡建成攻不破的軍事要塞,死死守住從瑞典人手裏爭奪來的波羅的海出海口,然後從這裏出發,去展開更大範圍的爭奪。為此,他把第一所海軍學校就建在自己的小木屋背後,將它放在自己的眼皮底下,他要天天看著它把一批又一批貴族子弟培養成合格的水手和海軍軍官,發展海軍、爭奪海洋。他這個強烈念頭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因此,建城剛剛開始,他就命令海軍大元帥戈羅萬從莫斯科遷到彼得堡來定居,成為這座新城的第一批居民。隨後,這裏很快就建起了海軍總部、港口、造船廠。為了加快建立強大海軍,他以一名合格木匠的資格,操起斧頭和造船工人們一起幹活,和工匠們齊心協力呼著號子豎起一根根桅杆。每一艘新船下水,他們都要狂歡慶祝。陪同人員告訴我說,彼得大帝小木屋背後的納西莫夫海軍學校很有名,已有三百年曆史,直到今天仍是俄羅斯最難考取的學校之一。它以教學正規嚴格聞名,這是彼得大帝時代留下的傳統。這是一所初級海軍學校,孩子們七歲入學,畢業後轉入中、高級海軍學校繼續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