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世界文明奇跡(7)(3 / 3)

廷巴克圖位於薩赫勒-撒哈拉大沙漠的邊緣,這意味著上好的木材無處可尋,必須從南邊尼日爾河森林茂密的地區進口。為了彌補這一點,當地的棕櫚樹被廣泛用於修建清真寺和民居。房頂用棕櫚樹幹修建,縱向立起的柱子之間田薑果棕做橫梁,橫梁間狹窄的空間搭上木頭塊。木頭塊上放置薑果棕纖維織成的棕墊,然後再往棕墊上鋪一層到處都可取的泥土。平頂上的積水通過房頂裏安裝的陶製或劈開的薑果棕做的水槽排到下麵的街上。這些排水管道現在一般用波形鐵皮或砸平的廢油桶製作。刺槐和其他可以找到的木材也用來做成腳手架,並被深深地嵌入土牆。好木材則用於一些內部附件,如大門之類。

廷巴克圖清真寺的風格是簡潔。它們沒有其他穆斯林清真寺裏常見的裝飾——沒有瓦,沒有雕梁畫棟,沒有巨型吊燈,裝飾的地方十分有限而且非常樸素。模製泥磚可以砌成菱形圖案,如斯科爾寺的砌法;或者塗上一層石膏再將圖案雕刻上去,如大清真寺的做法。與此相類似,尖塔的頂上可能放置一個鴕鳥蛋,它是伊斯蘭團結的象征。但是,廷巴克圖的土建清真寺真正的美,是它們突出的撐牆、壁龕,以及裸露在腳手架頂頭的錐形尖塔上曬幹的大片平整的泥。

近年來,廷巴克圖清真寺的重要性得到認可。它們仍被作為穆斯林祈禱和研究的場所。它們象征著當地的特色,是當地人民的驕傲,也將繼續被關心和維護。延巴克圖清真寺在過去幾個世紀中的不斷發展,正是通過修繕與重建,才得以延續下去。

傑內大清真寺

傑內大清真寺坐落於傑內古城的中心廣場。建於14世紀的傑內大清真寺占地6375平方米、建築麵積3025千方米。它最大的特點是整座建築不見一磚一石,除寺頂排水管和通氣孔采用陶瓷製作外,其餘部分皆由河泥和稻草的混合材料構築。寺內數百根堅固的四方形泥柱支撐著沉重的殿頂,每根柱子底基邊長1米左右,殿頂有100多個直徑約10厘米的通氣孔。麵向繁華大街的寺院正門主牆上有三座高聳的塔樓,各塔樓間有泥柱相連。傑內清真寺結構新穎,色彩鮮明,樣式獨特,整體風格帶有薩赫勒式建築和蘇丹建築的影子。

西非泥塑文化

廷巴克圖和傑內兩地同時擁有眾多用泥土和木材搭建而成的民用建築和宗教建築,人們將這些建築歸於西非的泥塑建築文化。西非泥塑建築廣泛分布於馬裏、多哥、尼日利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以民居為主。在這些地方,數戶人家居住在一個碩大的方形院落內,院牆以泥沙抹麵,遠遠望去,高於院牆的宅舍猶如一塊塊光麵巨石。這種院落通常隻有一個大木門,上麵釘著粗大的鐵釘,住家輪流承擔保安和迎賓送客的職責。

現存的西非泥塑建築之所以不同凡響,很大程度上在於它們使用的建築材料是泥漿和稻草。如果不是看到實物,那麼習慣於生活在鋼筋水泥叢林之中自以為是的現代人恐怕很難建立起對泥塑建築的信任,更難想像這種極其缺乏穩定性的建築材料能使建築矗立數世紀而不倒。泥塑建築建起來容易,維護起來卻麻煩。每逢旱季,當地人都要將攪拌好的稻草和泥漿塗抹在泥塑建築的外牆上。許多年下來,這和全城出動的大規模維護活動已逐漸從單純的集體勞作演化為慶典儀式。由此,古老的建築物不僅得以代代相傳地保留下來,而且被各年代的修複者注入了各自的時代氣息,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

阿波美王宮

阿波美史話

阿波美王宮位於貝寧南部,是古阿波美王國的故宮。如果誰根據自己的想像力來理解宮殿,那麼他一定會大失所望,因為先前的宮殿城已於1892年被法國占領者摧毀。今天,在阿波美僅僅遺留下來一些很不顯眼的建築和一座小型的神廟。神廟是用黏土建造的,據說浸透了阿波美王國的敵人的鮮血。幾百年來,國王、宮廷侍從及其士兵們——其中包括阿波美的著名女戰士,都曾經生活在這裏。當然,統治者們也安葬在這裏。